2012年11月7日晚,風景大地旅游投資俱樂部第23期高端沙龍在國家會議中心707如期舉行。本次沙龍的主講嘉賓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劉思敏以獨到的觀點為在場嘉賓解讀了中國古建筑保護的“原真性”、“原貌動態性”,并提出了“創造未來遺產”的理念。中實恒業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總監齊安樂、夏巖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牛妍、北京廣天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監魯丹等旅游界、地產界、媒體界的近三十位嘉賓出席了本次沙龍,嘉賓們高度認同了劉思敏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span font-size:9pt;"="">主講嘉賓 劉思敏
古建筑是文物的一種,但是古建筑保護有別于文物保護。文物稱作“文化財產(Cultural?Property)”或者“文化遺產(Cultural?Heritage)”,前者是指可以移動的文物,后者是指不可移動的文物。古建筑和可移動文物代表的歷史記錄有動態和靜態之分。對古建筑采用和可移動文物一樣的“不改變原狀”的標準顯然是經不起邏輯推敲的。
關于歷史建筑的重建:1.根據歷史建筑的文化背景,區別選擇是否重建。2.仿古建筑可以成為傳承歷史信息的載體。3.采用全息數字技術保存傳統的技術、工藝(古建筑的文化基因)。在必要的時間、必要的地點“復活” 。4.歷史建筑重建的核心是風貌保護與控制。(北京中軸線申遺,文脈中斷,意義就不大了)單體建筑的意義不能夸大。5.借助“創造未來遺產”的理念,與時俱進地更新古建筑保護的理念,突出古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時代特征。
——劉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