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震后崛起的新社區
1999年9月21日,一場7.6級的大地震發生在南投縣集集鎮,而距震央20多公里的桃米里被震出一個“桃米坑”。桃米里369戶人家,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明星災區”的身份一下子更將桃米里長久以來傳統農村產業沒落,人口外流等尷尬暴露出來,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
地震讓桃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還因此得到了眾多社會資源的投入。震后不到一個月,廖嘉展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就來到這里,積極幫助桃米村進行災后重建的規劃。此外,政府、學界、社會、非營利組織與小區居民開始跨領域的合作下,一同進行產業、小區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的營造與重建工作。
2000年,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邀請了臺灣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桃米的生態調查及規劃。調查結果發現,因經濟衰退而低度開發的桃米,竟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原來臺灣二十九種蛙類,桃米就擁有二十三種;臺灣一百四十三種蜻蛉類,在桃米就發現四十九種。
以此,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面向村民開設了系列生態課程,培養了許多“生態講解員”,介紹青蛙的保育知識。一開始大家不理解、抱怨。但正是通過各種培訓課、培訓班,村民們慢慢轉變觀念、接受新思想。并且正是因為生態培訓課程,才令村民了解到了當地的生態資產和經濟價值,自覺加入到重塑家鄉的隊伍里。
重建10年,部分廢耕使桃米社區物種多了50倍。生態為體,產業為用的思想在桃米得到了實踐,現在,游客們可以3月份來桃米看青蛙,4月份看螢火蟲,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賞獨角仙(一種甲蟲),8、9月份暑假期間,桃米就是小朋友們的生態課堂,白天在濕地看水生動植物,夜間抓蛙看蛇……
一流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桃米文化,吸引著城里人到這里觀光、度假、休閑。周末和節假日,桃米生態村日接待游客達到1500人;平時每天接待游客也在500人左右,每年僅門票收入就有200多萬元人民幣。
二、一個新型社區的再造論
桃米村的社區再造堅持了“生態為本,產業為用,資源挖掘,社區營造”的思想。這是桃米社區的成功的主要經驗。
(一)資源挖掘
在對桃米村資源的挖掘過程中,整合很多團隊將桃米的生態資源進行了徹底梳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地方雖然接近日月潭,但臺灣游客都不知道這個地方,要人文沒人文、要歷史沒歷史、要風景沒風景,只有青蛙最多。”為生態社區建設奠定了基調。
(二)生態為本
桃米村確定了生態為本的思路,開始了生態家園的建設。桃米溪是村中的一條貫通東西的小溪,是桃米村的“母親河”。由于這里曾經是埔里鎮的垃圾填埋場,溪水臭氣熏天,污染嚴重 。為了將村民們團結起來,桃米村民發起了保護母親河的護溪行動:決定對其封溪兩年進行整治,并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宣誓大會。封溪告示牌的揭牌,顯示了桃米人的決心,意味著生態保護行動已成為全村的公約,資源永續的責任也將由全村共同承擔。護溪就成了全社區一個共同的“事業”,起到社區營造中統一大家的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三)產業為用
原來的桃米村,由于位于山林間的盆地之中,交通閉塞,早年在山林間辟地種植地瓜、稻田,一直以農業為生。1990年代初期起以麻竹筍為主要產業,也屬于傳統農業,辛勞一年的農民收入水平低下。經過了對當地資源挖掘以后,桃米社區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產業——建立了全臺首個青蛙觀光特色社區。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面向村民開設了系列生態課程,培養了許多“生態講解員”,介紹青蛙的保育知識。幫他們開了600個小時的體驗游、深度游觀光概念的課,讓他們知道未來的后現代經濟有什么可能性讓農村富裕。
桃米村除了堅持生態涵養,還著重在強化特色上下功夫,例如:對于二十三種青蛙種類和青蛙分布的介紹,采取了擬人化的手法,增加趣味性的同時強化了知識性。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鼓勵有條件的居民先把自家舊房屋,打掃一兩間出來“試營運”。并且在經營民宿得先建構一個“知識經濟的社群”,“新故鄉”邀請世新大學觀光系專家,培訓村民休閑產業的相關課程;另一方面,將造屋過程變成了重塑社區核心價值的契機,進而將桃米社區推向“合作與互助的時代”,逐漸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連結起來。
生態產業已經成為桃米生態村的主要產業,村里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經營生態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為生態旅游帶動而升值。現在,桃米村還向外輸出自己的生態產業和生態文化,幫助別的地方發展生態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生態產業每年可為這個1200多人口的村莊帶來300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
(四)社區營造
桃米村在服務經濟中找到了結合美學、感性、游憩與創意的第四級產業。在重塑產業的過程中,結合青蛙觀光特色,進行社區的全息化營造,鄉村風貌也得以保持與延續。社區里到處可見以青蛙為主題的景觀營造。根據低密度開發的原則,桃米村不建大的酒店,游客接待以特色民宿為主,而青蛙這個元素在民宿里也隨處可見,宛若一個青蛙王國。這種主題鮮明且氣氛活躍的全息化社區營造方式,同時給桃米村的鄉村風貌保護帶來了與眾不同的特色。
另外,臺灣去年有一部非常重要的3D立體動畫電影,以桃米作為原型,以青蛙家族尋找桃花源過程,完成了一部非常感人的《桃蛙源記》。桃米社區的產業從青蛙觀光、生態、旅游,走向了影視、媒體,產業鏈條將不斷延伸和生長,可見桃米社區非常可觀的未來。
有人這樣評價:臺灣的社區營造其實是一種“基進”運動:一種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到生活的主張。文化人、大學教授、返鄉大學生、中產階級等精英分子是臺灣“基進”運動的中堅力量,這些人在試驗并創造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鄉村生活創意產業,即生態、悠閑、慢拍的生活方式。
三、一個新型鄉村旅游社區的啟示
臺灣鄉村旅游以及鄉村社區建設對于內地來說具有深刻的借鑒和反思意義。“十三五”時期是國內新型鄉村和城鎮化建設的風口,未來的鄉村應該如何發展?“千城一面”的時代將成為過去,鄉村個性將被喚醒。在一批的鄉村創客的激流勇進下,探索旅游型新農村發展的模式,將不斷的被推進、被嘗試、被創新、被檢驗。
“見山、望水、憶鄉愁”,一種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到生活的主張,將成為一個時代的主旋律。創造一種老鄉民和新鄉民鄰里關系融洽的和諧社區,共圓鄉夢的理想社區,將成為一代鄉民的愿望。
(一)老鄉民發展模式
村民作為土地的擁有者、房屋的擁有者,農業的勞動者、鄉村的建設者、文化的活化者、鄉村智慧的經驗者,必須參與到鄉村旅游的發展中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勞動、經驗,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在未來新型旅游社區中,他們可以成為農家樂經營者、 鄉村文化表演者、商業與文化服務者,通過多途徑實現安居、宜游、樂業。
(二)新鄉民發展模式
一種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到生活的主張
一種精致、慢生活,帶有鄉愁和情懷的鄉村生活方式
一個自我夢想實現,參與和帶動鄉村發展的鄉村職業和身份,融入“新故鄉”
n 新故鄉
這個詞匯的創造者廖嘉展對它有一段深情的詮釋:“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偶然和機緣。如果,有某一片土地對你有所養分和啟發,它就是你生命的所在、價值的所在。即使它不是你血緣上原生的故土,也可以成為你的新故鄉。
在新社區的建設中,新鄉民不僅回歸到了土地,回到了鄉村生活,也實現了鄉村身份的還原和塑造。在塑造新鄉民的整個過程中,要促進他們去融入鄉村,走進老鄉民當中去,圓滿自己的鄉村生活夢。
1、為他們締造一種自然原味的鄉村生活方式
滿足現代都市人群回歸田園、回歸土地的心理訴求,以原汁原味、返樸還淳的鄉村體驗為思路導向進行產品開發、環境營造,讓久居都市的人群在鄉野田間享受一種自然品質的、歸園田居的生活方式、養老方式。
2、賦予他們融入鄉村未來發展的鄉村身份和職業
新鄉民是新知識和新文化的代表,新鄉民回歸鄉村的時候,帶來了新的知識和智慧,在新型社區中賦予新鄉民新的身份和職業,在新故鄉發揮他們對鄉村的熱情和情懷。投身到現代農業、有機農產品、鄉村建設、手工藝品、文化發展,為未來鄉村注入新血液和活力。也升華了新鄉民的自我價值和滿足。
3、為他們回歸一種和諧互幫互助的鄰里關系
打破大都市水泥森林的生活交際怪圈,在新型社區中,新鄉民為老鄉民的家鄉貢獻了力量,幫助老鄉民知識和技能提升,帶動老鄉民的增收和就業,這將促進新鄉民和老鄉民構建一種良好的社區鄰里關系,這種“合作與互助的時代”逐漸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連結起來,為共同的社區而緊緊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