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逐漸走向休閑度假的時代,作為文創旅游產業中重要的因素,戶外音樂節應抓住時代的機遇,由一年少數幾天的特定商業活動轉型為,以休閑旅游為大思路,以音樂文創為核心吸引力,具有品牌性、服務性、休閑性、體驗性、主題性的持續型的特色文創旅游項目。
當音樂遇上旅游,音樂不只是音樂。
|
“音樂節”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英國。1784年,韓德爾音樂節在英國誕生,音樂節一詞也因此出現。20世紀60和70年代,爵士和搖滾音樂節的大量舉辦催生出戶外音樂節,音樂節的舉辦形式逐漸從世俗音樂轉向戶外娛樂的形式,世界各地掀起了舉辦戶外音樂節的熱潮。戶外音樂節不同于室內演出的音樂會,它以露天場地為演出平臺,通過臺上臺下群體狂歡的演出形式,極好的詮釋了音樂現場的體驗之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中國人對音樂節的了解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開始的,這場具有50萬人的聚會被賦予了很多神話,也是追求烏托邦夢想的搖滾樂手們所向往的樂園。而我國自己的大型戶外音樂節的出現是以2000年的迷笛音樂節為標志。中國戶外音樂節經過十年來的發展,從無到有,逐步完善,如今已變成年輕人欣賞音樂、娛樂休閑的一種重要形式和途徑。目前我國比較著名的戶外音樂節包括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張北草原音樂節、熱波音樂節等。
一、戶外音樂節融合旅游成新局
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戶外音樂節的舉辦模式經歷了由最初的校辦模式到如今的商業運作模式的轉變,經歷由最初的策劃人孤軍奮戰,到景區配合以及政府部門支持的成長過程。逐漸形成“地方政府+文化機構”的模式。政府管理部門從最初對戶外音樂節的排斥、懷疑和擔心,變成了接納、理解和支持。特別是繼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后,中國在舉辦國際大型節事活動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獲并得到了世界的認同,中國迎來了以會展業為帶動的旅游大發展時期,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為了積極迎合這一發展趨勢,紛紛加大了各地的旅游營銷促銷力度,戶外音樂節越來越受到旅游市場的重視,也為各地的城市形象和景區旅游業帶來了不錯的效果,讓旅游業在不斷發展的當下增添了更加新鮮的血液,形成了與旅游業逐步融合的新局面:
1. 引起社會關注
在全國越來越多的節事活動中,各地區頻出新招,卻見效甚微,源于同類活動不停在增加,已經造成了社會上的“審美疲勞”,特立獨行又或獨一無二的節日盛典不再是某地的專利,旅游資源的開發緊鑼密鼓地開展,而在旅游城市與景區的宣傳上卻亟待更新,制造新的噱頭。2009年,40多場音樂節在全國綻放,效果均史無前例,戶外音樂節在鐵桿兒的音樂愛好者的眼中也許不算新鮮,但是舉辦在旅游勝地卻是另一番音樂之旅的體驗。在普通音樂愛好者心中,音樂節的去與不去也許是一個問題,而在結合旅游的音樂節的雙重吸引下,對于他們來說則加大了戶外音樂節的誘惑。2009年后的戶外音樂節給社會增加了一個新的視點,也造就了戶外音樂節搭上旅游業新的發展時期的順風車。2010年更多的人了解到戶外音樂節,更多的戶外音樂節也因為2009年各地舉辦帶來的影響開始走到了全國的更廣闊的市場,也使諸多有潛力的音樂節得以延續和擴散。11月前全國舉行的戶外音樂節就超過了90場,更有幾家音樂節在不同的城市主辦。如今的音樂節更注重自己的內涵,主題更加鮮明、積極、有思想,使企業和政府部門更加愿意組織這樣有意義的節事活動。
2.提升城市形象
戶外音樂節做為城市或者景區的標簽,能夠增加城市和景區的時尚現代感,使城市自有的當地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撞擊,加快城市現代思想的進步,推動當地人對現代時尚休閑活動和休閑旅游的認識,實現世界接軌。隨著戶外音樂節的舉辦,城市變得更加開放、更多地為大眾所認識,現代人群變得時尚氣息更加豐富、更加注重休閑,這必將會推動城市旅游業的高速發展。
3.助推旅游產業
戶外音樂節的蒸蒸日上,還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音樂節所提供的平臺不僅可以滿足人們享受音樂的需要,還集成了創意文化、餐飲、藝術等多個領域。戶外音樂節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節事活動,開始融入休閑旅游領域,開啟人們對于休閑旅游的認識,讓人們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戶外音樂節強烈的感召力呼喚著人們去追尋、去感受,它讓人們走到戶外去體驗音樂、參與休閑,這與景區的作用不謀而合。戶外音樂節顛覆了人們矜持的思想,人們在開放地迎接她并有所收獲后,對旅游、對休閑有了全新的認識。
二、戶外音樂節如何結合旅游華麗轉身
搭上休閑旅游順風車的戶外音樂節,在過去的兩年,形成了“大躍進”式的發展勁頭。2014年音樂節實現票房收入3.79億元,增幅為23.7%,與 2012年相比,幾乎翻了一番,成為最受矚目的演出細分市場之一。在數量上,2007-2014年國內戶外音樂節舉辦臺數連續8年不斷增長,市場發展持續火熱,其中2014年戶外音樂節148臺,比上年增加了27臺,同比增長22.3%。在觀眾數量上,2014年戶外音樂節總觀眾約為307萬人次,較2013年增加了近38萬人,增長率為14.1%。
從圖表可以看出,相比于2013年,2014年的戶外音樂節雖然從票房、數量和觀眾人數上有一定增長,但是增速卻在下降。戶外音樂節的未來在何方?
龐大的數據背后,讓我們看到一個巨大的仍未飽和的音樂文化休閑產業市場,結合近幾年電視上不斷涌現的唱歌選秀、比賽等節目的火爆,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音樂而消費,音樂這個重要的文藝項目已成為休閑旅游時代最具創造力的重要吸引物之一。在旅游逐漸走向休閑度假的時代,戶外音樂節也應從商業活動思路走向旅游思路,成為一項以音樂為主題的旅游項目。
休閑旅游應成為戶外音樂節未來的主要趨勢。從帶動旅游、主推旅游而走向旅游。
1.戶外音樂節形式的轉變
現狀戶外音樂節由于其特定的實效性,每年只有特定幾天舉辦演出,觀眾的持續消費能力不強,而且現在大部分戶外音樂節以搖滾風格為主,觀眾還是以80、90后的年輕人為主。因此戶外音樂節應該突破商業活動思維,以旅游產業為視野,打造具有不同主題各自風格的音樂主題景區、公園、營地、嘉年華等,將觀眾轉變成游客,為游客打造以音樂、文化、生態等資源為核心吸引力,以自然環境為載體,滿足游客的娛樂消遣、社會交際、個人認同需求的休閑娛樂場所,拓寬游客市場,以休閑的實質吸引更多年齡、更多喜好的游客。不光滿足藝術欣賞的消費心理需求,更要滿足休閑娛樂的消費心理需求。不光是文藝青年,也要吸引家庭旅游市場。
除了基于戶外音樂節打造的主題景區外,也可以把戶外音樂節做成現有已開發景區的核心產品,為景區的旺季錦上添花,為景區的淡季補充產品。例如美國猶他州帕克市的鹿谷度假勝地,冬天是滑雪者的天堂,當冰雪消融,滑雪者歸去,鹿谷冰雪公園戶外劇場亮起了燈,鹿谷音樂節開幕了。黃昏時分音樂節的旋律響徹整個瓦薩其山脈。音樂節是帕克市旅游淡季一個相對熱鬧的活動,同時配備其他戶外休閑活動項目,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車等。
2.戶外音樂節服務的完善
當戶外音樂節逐漸走向休閑旅游時,旅游所必備的相關服務設施也應得到完善。由于戶外音樂節有在短時間匯聚眾多觀眾的獨特性,因此安全問題的避免與做好安全事故的緊急預案工作是對戶外音樂節公共服務的最基本要求,到底是辦成一場歡樂盛會還是誕生出一場悲劇,安全措施和緊急預案的完善起著極大的作用。但除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在其它諸如場外的交通、場內環境、餐飲休閑設施、公共廁所的公共服務上也應得到完善。
在戶外音樂節場外,大量樂迷蜂擁到來,對當地交通、餐飲、住宿等服務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戶外音樂節場內更是麻煩重重,并不像許多抱著休閑心態而來的觀眾原本所想的那樣是在陽光、草地和音樂之中與眾人狂歡的愉悅景觀,而往往是廁所前的百米長隊,草地上各處垃圾的景觀,以及因為安保問題不能自帶飲用水但官方售水攤點卻供貨不足無水可賣帶來的不快。這些都與觀眾們心目中理想的享受狀態有太大的距離。能把這數以萬計的游客服務得盡量周到,是戶外音樂節轉型休閑旅游后首要必須完善的。
3.打造品牌性的產業鏈
戶外音樂節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產業平臺,一依托這個平臺,能夠使音樂的現場化身為集納演出、餐飲、創意市集、各種衍生品販賣的場所,同時融合休閑娛樂、戶外運動、科普教育、家庭親子等眾多相關產品。因此打造獨特的品牌文化和延續的產業鏈是彰顯音樂節個性、保持音樂節活力的最重要因素。包括舞臺的設置(森林劇場、沙灘舞臺、草原舞臺、水面舞臺等)、特色餐飲的打造(音樂主題餐飲、本地特色餐飲、創意餐飲等)、旅游商品的設計(音樂主題文創產品、音樂唱片、主題T恤、創意紀念品等)、相關休閑活動打造(戶外運動、沙雕活動、藝術展覽、戶外拓展等)、景觀的設計(景觀雕塑、特色標語、大地景觀、休閑節點等)以及服務設施的完善和持續性的品牌營銷等。將音樂休閑文創產品融入旅游的每一個環節,提升音樂產業與旅游的融合度,以舒適的體驗性和豐富的休閑娛樂性,將戶外音樂節逐漸打造成一個成熟、穩定且極具號召力的休閑旅游品牌。
在旅游逐漸走向休閑度假的時代,作為文創旅游產業中重要的因素,戶外音樂節應抓住時代的機遇,由一年少數幾天的特定商業活動轉型為,以休閑旅游為大思路,以音樂文創為核心吸引力,具有品牌性、服務性、休閑性、體驗性、主題性的持續型的特色文創旅游項目。
當音樂遇上旅游,音樂不只是音樂。
作者:羅伊
來源:大地風景西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