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旅游界的中堅力量,吳必虎教授在提到“全面推動生態旅游”納入“十二五”規劃中時預言:“中國絕對會出現一個明顯的生態旅游發展高潮期。”
吳必虎教授認為,生態旅游產品不是普通的觀光旅游產品,它的供給是有限的。適宜提供高端生態旅游產品的地區,其生態環境本底十分脆弱,對旅游環境容量的限制要求也應該是比較嚴格的。
隨著“十二五”期間國民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意味著對生態旅游產品的市場需求規模會不斷擴大。所以從市場這個角度看,生態旅游產品將會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但是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應該包括環境可持續和經濟可持續兩方面要求。如果只是一味強調純粹的生態科學性、嚴肅性,可以起到相當純凈的生態教育效果,但是如果市場不認同,開發成本收不回或者被其他產品替代,導致產品不受市場歡迎,同樣會造成投資的失敗。因為游客稀少,環境教育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也就無從實現,從而最終失去了生態保護的目的。
吳必虎教授對一位外國旅游專家曾經說過的話印象深刻:中國的生態旅游景區得不到寧靜和放松,也沒法體驗當地生活。針對這種情況,吳必虎教授認為,我國一個最突出的國情就是人口眾多。在經濟貧困時代,人口眾多的消費壓力主要體現在食品、住宅等剛性需求方面。但是隨著我國人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逐年提升,人們對旅游、休閑、文化等方面的非剛性需求也在迅速明顯提高。加上中國目前取消“五一”長假,分散成若干短假期,人們的中遠距離出游行為多集中在國慶節等少數長假期間,帶薪假期制度雖然理論上有所規定.但是真正能享受到帶薪假期的人寥寥可數。這樣一來,公共假期十分集中,假期內任何景區都會出現超容量運行的局面,勢必造成包括生態旅游區在內的旅游景區內的人流集中,設施超負荷運轉,人工建筑密集,商業化過度的情況。
另一個原因.是我國進入旅游發展時間相對于西方國家還很短,經驗不足,管理跟不上。實際上,如果我們在旅游區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管理、游客管理等方面有成熟的理論和足夠的經驗,擁擠和混亂的情況必然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目前,我國生態旅游規劃建設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吳必虎教授認為,造成這個現象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是規劃設計者本人的觀念和水平限制,提出的規劃方案策劃過度,違反了生態旅游基本要求。
二是目標市場對生態旅游產品的消費觀念還不成熟,即使有好的設計理念和高水平方案,但市場不認同,投資者目光限制,使得規劃方案不能有效實施。
三是投資能力不足,好的生態旅游設施意味著較高的經濟投入。比如說木棧道的修建,要比水泥粗制濫造造價高很多。
此外,好的方案也意味著規劃費用支出的提高。最重要的還是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尊重程度不夠,以至于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投資商不愿意搞投資開發生態旅游地。
針對未來生態產品的發展方向,吳必虎教授認為,這些保護區和公園,不管它們屬于哪個部門管,基本上都屬于生態觀光旅游產品。這類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原則主要基于兩點,既要采取必要措施對資源進行保護,又要在此基礎上為游客進入和參觀提供必要的支持與服務設施。
但是生態旅游產品絕不止觀光這一種產品。今后我們需要開發更多的生態產品,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有兩種:一種是生態度假產品,另一種是生態教育產品。生態度假產品以符合生態發育、生態過程的要求規劃設計小規模、響應地方文脈,尊重自然環境的休閑度假設施,為旅游度假者提供接觸自然、親近生態、學習文化的同時又不必承受偏遠地區在衛生、通訊、社交等方面的不便。生態教育產品多數為大中小學生和公司團隊建設所提供,強調系統環境解說,帶有明確的生態知識普及目的,它可以在普通的生態觀光旅游區開展,也可以在其他專門的生態系統內開發設計。
《中國生態旅游》創刊號 吳必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