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垃圾如何處置?這是當今世界許多城市共同面臨的難題。城市最佳實踐區內的臺北館內展示的垃圾處理模式讓人受到不小啟發。臺北館的主題是“資源循環,永續社會”,該館展示了臺北市十年來“垃圾減量、回收、再利用”的實踐。通過互動電影、影像資料、觸摸屏等方式,臺北館展示了臺北在垃圾處理、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成功經驗。
臺北的“資源回收”是一項領先于世界30年的理念。在全體臺北市民的努力下,臺北在2010年就可以實現“垃圾零掩埋”和“資源全回收”。2000年7月,臺北市開始實施“垃圾費隨袋征收”,至2009年,臺北市的家庭垃圾總量與2000年相比減少了67%,資源回收比例卻從原本的2.4%提高到了45%。通過“垃圾不落地”、“垃圾費隨袋征收”、“家戶廚余全面回收”、“焚化底渣再利用”等措施,目前臺北已經基本上達到了“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的目標。臺北人不僅接受了“資源永續”的理念,還養成了這種生活習慣。
一、垃圾回收分類方法
臺北市的個人生活垃圾主要通過資源回收車無償回收,團體住戶垃圾則是有償的讓資源回收車收去做為社區的資金。關于垃圾的分類回收,概念并不新鮮,包括北京、上海等很多內地城市也在做,然而很多城市的垃圾分類僅僅停留在垃圾桶的區分上面,很多時候民眾并不了解哪類垃圾該放到哪種垃圾桶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臺北市在回收生活垃圾時,將垃圾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平面類,一個是立體類,衣服和紙張等平面類垃圾在禮拜一和禮拜三回收,瓶瓶罐罐等立體類垃圾是禮拜二和禮拜四回收,這樣一來,民眾就很方便的清楚認識到什么時候帶出來。
二、垃圾不落地原則
所謂垃圾不落地就是指不在社區里設置垃圾堆放區,垃圾直接通過回收車運走。這就要求民眾在家里就把垃圾分類好,一袋用于資源回收,一袋是垃圾,到時候把垃圾扔到垃圾車,把資源回收仍到資源回收的車上,這樣既不會污染環境,清潔工也可以看到民眾有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如果做的不好,可以拒絕收他的垃圾。垃圾不落地,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公共區域污水橫流、垃圾成堆等臟亂差現象,避免了蚊蠅的滋生,美化了市容,提高了公共區域的衛生水平。
三、推行垃圾費隨袋征收辦法
過去臺北市民的垃圾費隨水費一起交納,從2000年7月1日起改為根據每戶的垃圾量多少來交費,即 “垃圾費隨袋征收”辦法。市民必須使用臺北市環保局監制的專用垃圾袋存裝垃圾,垃圾袋有6種規格,最小的5公升,2.25元新臺幣(以下均指新臺幣);最大的120公升,54元,這個價格當然遠遠超過了垃圾袋的成本,因為平均每公升0.45元的垃圾清運費就含在里面。市民在指定時間與地點將垃圾袋直接放進垃圾清運車。不使用專用垃圾袋的拒收;偷偷扔垃圾的重罰;舉報者重獎。
垃圾費隨袋征收新辦法在臺北市成功落實要歸功于政策宣傳和經濟杠桿作用。為制定并推動此辦法,臺北市召集市屬各部門組成了“臺北市資源回收及專用垃圾袋推動小組”,通過媒體、海報、宣傳折頁、街頭標語、現場說明會等一切方式宣講。為引導市民習慣使用專用垃圾袋,先每戶免費發放30個,所有這些宣傳措施耗資4億多元。此外,垃圾多、交費多的原則本身合理,市民并不抵觸,再加上重獎重罰,此辦法得以令行禁止。
據臺北市環保局提供的數字,垃圾費隨袋征收實施兩年多來,臺北市每天垃圾量減少了755噸。雖說市民為了省錢而努力減少垃圾量,但垃圾并不會自動消失,減少的這部分垃圾中大部分流向了資源回收車。垃圾費隨袋征收鼓勵資源回收,把往日當成垃圾的廢紙、舊衣服、塑料袋、瓶子等集中起來交資源回收車可免費清運,這使臺北市的資源回收量增加了3.4倍,平均每日資源回收量為162噸。
四、垃圾焚化及資源再利用
古人有“萬物歸田”的明訓,意指“物”原本有一個循環再生的過程。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臺北更是妙招多多。垃圾堆里,除了已被人們認可的紙張、舊衣服、金屬、瓶子等可回收再用外,占垃圾量35%的剩飯菜(包括菜葉果皮)可堆肥喂豬;舊家具、電器可修復后進入二手市場……垃圾堆里并不真的都是垃圾。水溝淤泥,經過篩分去除雜質后,可以作為填土或植栽用;可燃垃圾的剩余底渣,可以做成無筋混凝土、道路鋪面、管溝回填等配料。由于垃圾減量成效顯著,臺北甚至用不著新建原規劃的第三座垃圾填埋場。
剩下少量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會集中進行焚燒,針對焚燒產生的廢氣,會采用先進技術進行空氣凈化,在排出口有實時監測系統,針對酸性氣體,或者民眾最關心的二惡英,都會定時的檢測空氣的干凈度,讓民眾放心。焚燒產生的廢氣及殘渣,也是把它物盡其用,產生的渣子,用于跟瀝青混合鋪路。
除了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外,為達到零掩埋的目標,臺北市還將推動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限制用完即丟及多層包裝商品,從源頭堵住垃圾的產生。最后,很少一部分無法以資源回收、廚余回收及垃圾全分類回收利用的可燃垃圾全部進入焚化廠回收熱能,維持100%焚化處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