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爾默市概況
馬爾默市(Malmo)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位于瑞典南端,踞守波羅的海海口厄勒海峽東岸,海峽對面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兩城之間有火車輪渡相通。馬爾默以南的特雷勒堡與德國的扎斯尼歐之間也有火車輪渡相通。
馬爾默是典型的歐洲工業城市,在19世紀才開始發展,1970年代,得益于開放的移民政策,這里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現在,40%的馬爾默居民具有外國背景,30%的居民出生在國外,在當地,你可能會聽到170種語言—聯合國的語言是182種。在僅有30萬人的馬爾默,其民族的多樣性僅次于倫敦。
上世紀60年代,馬爾默努力發展工業,船廠、鋼鐵廠,吊機和大型機械是城市的象征。70年代后,世界工業生產逐漸從歐洲轉向亞洲,馬爾默變得蕭條,作為城市中軸的港口雜草叢生,工廠也相繼倒閉,馬爾默從“最好的時代”跌落到“最壞的時代”,成為瑞典失業率最高的城市。世紀之交的十年時間里,馬爾默搖身一變,從工業城蛻變成環保城,成為歐洲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成功范例之一。
二、舊工業城市的復興措施
傳統上,馬爾默的經濟是基于造船業和建筑相關行業,比如混凝土工廠。在1970年 “黑鐵時代”的工業期,馬爾默并不是一個宜居之地,這里只有糟糕的環境和局促的水泥房屋,就像曾經遍布中國城市的筒子樓。瑞典考庫姆造船所(Kockums)是馬爾默最大的雇主,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所之一。在1970年代中期之后,瑞典遭遇了一個工商業衰退時期,工業遭受了嚴重的困難,馬爾默經濟遭遇了嚴峻的形勢,造船業和手工業更是受到猛烈的打擊。80年代中期Kockums造船所關閉,使該市失去了一個最大的雇主,在1900年到1995年之間,27,000人失業,財政赤字達到了數十億瑞典克朗。1995年,馬爾默達到了最高失業率。針對這一狀況,馬爾默市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并制定了一系列振興規劃。
1、實施海濱住宅計劃
在1990年代末期,馬爾默采取了一項再發展吸引力的海濱住宅的計劃。2001年,在已經廢棄的西南部港口西港區,舉行了一個城市建筑博覽會(Bo01)。新的公寓和別墅建造起來,成為城市新的社區,有著非常吸引人的海濱景觀,目標客戶是城市中產階級。1990年代,馬爾默開始發展房地產,發展商會開始嘗試全新的方式,更注重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馬爾默的工業色彩逐漸淡化,工業區內的企業一直在想法讓企業的發展更綠色,否則它們可能會被趕出社區,因此開始和當地居民合力建設“和諧社區”。
2、將地理優勢轉化為貿易優勢
馬爾默市在歐洲和共同體市場上的地理條件優越,空運、火車、汽車和海運發達。新建的深水“瑞典港”在運輸方面起著巨大作用。目前,在馬爾默與丹麥哥本哈根市之間的海面上正在建設一座16公里長的橋梁。它的建成將為瑞典-丹麥貿易、就業、住房、文化、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共同市場帶來巨大的發展潛力。
3、創辦馬爾默大學,發展創意文化產業
1998年全新的馬爾默大學在西港區建成,它的建成標志著西港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崛起。建設馬爾默大學,給那些因船廠倒閉,但是又年齡偏大、無法接受高端再就業培訓的人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清潔等低端崗位。馬爾默大學的建成,一定程度上集聚了大量專業人才,從而形成文化高地,帶動了大量企業進入。截至2000年西港區共吸引了200多家新企業進入,創造就業崗位8000個,大大超過了10年前因船廠倒閉造成的失業人數。
4、向周邊地區轉移勞動力
2000年,連接瑞典和丹麥的厄格森大橋建成,成為馬爾默自救的另一個手段,這也為許多志存高遠的馬爾默青年提供了就業的另一個途徑———勞動力轉移。作為鄰近的兩個國家,瑞典馬爾默和丹麥哥本哈根兩座城市也一河之隔,兩地居民往來沒有簽證方面的麻煩。而且丹麥的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也先于瑞典完成,可以說能夠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這座橋既方便了馬爾默人走出家門就業,也同樣吸引丹麥的公司來到瑞典發展,是一座希望之橋。
三、舊工業區可持續發展規劃
馬爾默的舊工業區西港區是廢棄的工業碼頭,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工業污染,但是它位于景色優美的海濱,離市區也只有2公里左右,位置極佳。基于馬爾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福利社會的共同認識,他們希望通過改造,使馬爾默西部濱海地區成為世界領先的可持續發展地區。1996年,由馬爾默、瑞典、歐盟等有關公共和私營機構一起組織了一次歐洲建筑博覽會,通過地區規劃、建筑、社區管理等進行持續發展的超前嘗試。
1、Bo01城區明日之城計劃
“歐洲城市住宅博覽會”在此舉辦時,主要分為“臨時展覽區”和“永久性住宅街區”兩部分。住宅區作為生態性可持續技術的實驗區,再生能源系統被評為最佳節能項目,并被公認為可持續建筑的示范工程。Bo01城區混合了獨立住宅、公寓、住宅和企業以及面向25歲以下或55歲以上人群的住宅。實施的一項共同規定是每座建筑物直接與水和自然接觸。對于這項建筑上的挑戰,人們當初并沒有達成一致。一些人指責社會黨的馬爾默市市長伊瑪·里帕魯為這個高檔的社會職業城區進行投資。如今,工人和干部、移民和維京人后代相聚在馬爾默海邊、斯堪的納維亞人鐘愛的海濱浴場……多彩的房屋外表,沐浴著陽光的雕塑,潺潺的河道水流。
2、垃圾分類與能量轉換
在馬爾默,整個城市只有5%的垃圾直接進入填埋場,生活垃圾按照3R原則處理,遵循分類、磨碎處理、再利用的程序,每年有20噸可燃垃圾被轉化為電能或熱水。據測算垃圾發電可為住區每戶居民提供的電量,足夠滿足每戶公寓全年的正常照明用電。家家戶戶用的暖氣片,也是來自居民生活垃圾的燃燒。通過特殊的管道,廚房里的餐余垃圾能夠被統一收集起來,轉化成沼氣,給街上的公共汽車提供燃料。生活污水經過發酵處理從而生產沼氣,經凈化后可以達到天然氣的品位,對污水中磷等富營養化學物質進行回收再利用,如制造化肥,以減少其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3、使用清潔環保能源供熱
不止是田園生活,讓這個舊港口聞名世界的,還是瑞典第一個“零排放”社區。1996年,政府劃出這片空地,聘請20多家建筑公司、30家設計公司共同參與設計,希望建造一座“未來之城”,這個項目叫做“Bo01”,這個社區里用的電力,主要來自風能,供暖則主要靠太陽能電池板和熱泵,熱泵從海水和地下70米深的蓄水層中獲取能量。 許多房屋的墻壁或屋頂上,都安置了大塊的太陽能電池板,走進人們的房屋,這些太陽能電池板非常多。它們為城市提供可再生能源。這里甚至有一些冬天完全不需要供暖設備的房屋,太陽光、家用電器的散熱,以及人體自身的熱量都被有效利用起來,用于提高室內溫度。
3、屋頂綠化抵御洪水
和丹麥一樣,每年夏天馬爾默都飽受暴雨引發洪澇災害的困擾,在雨量充沛的季節,雨水常常漫過街道。“當初我們嘗試屋頂綠化,就是想尋求一種吸收雨水的新方式。”馬爾默市環境部門的高級顧問特雷弗·格拉哈姆說。沒想到,屋頂上的綠色植物不僅成功地吸收了50%的雨水,同時起到了防止屋內熱量或冷氣散失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有些屋頂上種植了草莓等水果,還可以出售。走在馬爾默的西港區,不時能夠看到長“草”的屋頂,斜斜的屋面上淺淺地種著類似青苔的植物。這是馬爾默從1999年就開始推行的屋頂綠化項目。
4、建筑特點與建材選用
鑒于當地寒冷的氣候條件,馬爾默居民區的窗戶和外墻所選用的材料和厚度基本上都能很好地包裹起室內空間,減少熱量的流失;沿海房屋呈規整的矩形,外墻進一步加厚以抵御海風。寬敞的窗戶是每個建筑的共同特征,設計者認為,寬敞的窗戶有利于自然采光,部分公寓在窗欞上嵌有玻璃以增大室內的采光,減少電量的消耗。
著名的HSB旋轉大廈(HSB Turning Torso在建造的初期,就有一個“為建筑解毒”的計劃隨之開展起來,每位工程承包人的契約中都附有一份羅列出所有有害建筑材料的名單,并對使用的材料作出一系列規定例如用不銹鋼和塑料代替銅做自來水管等,另外,在建造的初期,HSB住宅合作社就規定每位建筑承包人,根據自己所使用的不同材料,大體按照金屬、塑料、木頭、易燃材料和有害廢物來分類處理所產生的建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