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城市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地變化、發展、演進,歷史的積淀造就了我國不計其數的古城。世博會在上海的舉辦,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本屆世博會的主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于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揚州作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中,一直在不斷地反思歷史,思考遺留的古跡、古城要如何保護等問題。
一、 古城保護與復興的意義
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定義為歷史文化名城。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文化。做好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對于我們認識自我、重視歷史、重視本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有重要意義,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發展我國的旅游事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 古城保護與復興的原則
1、堅持“三性”
堅持原真性,既保護原本真實的歷史原物,也保護其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修補盡可能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式原樣以求達到原汁原味。
堅持整體性,一個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環境一同存在的,因此,不僅要保護其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環境。
堅持長期性,保護歷史遺存是長期的事業,一旦確定就應該一直保護下去。
2、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相結合
古城作為古代物質文化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聚地,是城市歷史文明的內核和載體,是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歷史稟賦、稀有資源和寶貴財富。古城堅持全面保護,既保護有形的傳統建筑,又堅持保護無形的文化脈絡。堅持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相結合,保護為前提、利用為關鍵、改造為手段、復興為目的。
3、古城保護要惠及百姓
城市是人們工作生活的場所,古城也不例外。古城保護應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讓古城保護的成果惠及人民。保護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合理的做法是老房子不拆遷,但是政府要花一定財力搞好老房子的改造。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古城有產業支撐,給居民就業和經濟來源。
三、 揚州古城保護與復興措施
在“古城保護研討沙龍”上,余大慶說:“任何一個時代的城市文化,都不是憑空創造的,它的繁榮與發展,都是以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作為出發點和依據,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任何割斷歷史,輕視本民族、本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思想和態度,都是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任何一個城市無論現在多么繁榮,都不能丟失祖宗的遺產,不能丟失個性。所以我們對本城市、本地區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很好地精心保護,而且要認真學習、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本城實際,推陳出新,創建城市特色。特別是像揚州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更要注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善于處理好經濟開發與保護遺產之間的矛盾。”筆者認為“張揚城市個性,創建城市特色”的保護思路是現在古城保護所熱衷的方式。因此,筆者以揚州古城的保護的實踐作為例證,來分析如何進行古城保護和復興。
1、確立了全面、整體、原址保護古城,另辟新址建城的思路
揚州秉持古城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生態性。以推進“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申遺為主線,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聯合國《可持續旅游發展憲章》規定的世界級標準,博采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力克困難,鍥而不舍。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2006年已被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在揚州,有一套獨有的“放氣球”限制樓高的辦法。如果想在古城及瘦西湖的周邊搞建設,都要放氣球進行測量,如果從古城區主要景點看到代表“樓高”的氣球,那么這幢樓的設計高度就要降低,否則就不能通過規劃審批。這條由氣球限高的天際線,被譽為人與自然在城市里和諧包容的文化視線。
2、出臺技術規范保證原真性
在很多城市古城區大興土木的時候,揚州的雙手卻是那么的溫柔,給了古城一方屬于自己的天地。揚州街頭,一塊塊通俗易懂、形制別致、中英文對照的古城解讀牌、碑,是揚州人在用心解析這座城市的千古傳奇。名城解讀工程對300多處文物古跡、名人故居、名人名園、古樹名木、特色街巷,通過標牌立碑的方法對其歷史史實、文化特點和審美價值進行詮釋,增強歷史文化的可讀性,喚起揚州人對古城歷史的記憶,還增強了外地游客對古城歷史的認同感。
異地重建再好只是建筑,原地保護的才是文物。為了保護好古城的空間和尺度,揚州專門出臺了《古城區房屋修繕技術規范》,進行保護性修復。在改造過程中,既關注了對古城建筑、街景的整體改造,又注意保護文物周圍的歷史性環境,使得兩者有機融合。
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護古城風貌的原真性和整體性。揚州對古城改造奉行“五保護”、“五不”,即:保護古城的歷史街巷體系、保護古城的建筑風貌、保護古宅名園、保護古城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街巷體系、不破壞居民生態、不破壞歷史文脈、不破壞建筑風貌。
3、古城與“非遺”聯姻整合
在揚州的街道上,建筑的整體風格統一,不會產生視覺沖突。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揚州古城的底色,那必定是綠色。生態,成為古城保護的另一條標準。如今的瘦西湖,面積擴大了5倍,構建了融人文、生態、休閑為一體的大型生態公園。
現在,揚州城市里的“綠肺”越來越多,沿路、濱河、環城處處綠意盎然,風景如畫,揚州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還首創了“城市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并以市人大決議形式將制度“固化”下來。近年,揚州投入數十億元推動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水景觀建設,實施了瘦西湖“活水工程”及古運河整治等工程,揚州城河邊能垂釣,河道能行船,河岸兩側建起親水步道,再現了揚城“水城共生”的獨特城市形態。
古城保護,既要保護其形式,也要保護其內涵。富有濃郁揚州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揚州的“閃亮名片”。揚州在注重全面保護古城有形風貌即物質文化歷史遺存的同時,強化了對古城無形文化,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積極尋找和挖掘揚州物質文化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強化兩類文化資源組合,實現相互借勢,相互保護,形成相得益彰的優勢疊加整合效應。通過設立大師工作室,興建工藝美術館,政府制度化獎勵“師帶徒”等方式,給傳統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4、居民和社會“反哺”古城
古城保護的終極目的,是更適合人居。揚州出臺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實施辦法》,從點到線,再到面,保持了街巷的原名、走向與格局,維護原有尺度和空間布局,體現富有傳統特色的“魚骨狀”街巷體系,兼護街巷兩側的傳統建筑、古樹名木、古井等傳統要素。如今生活在古城區的市民,也跟上了現代生活的節奏。而在進行古城保護的同時,并沒有驚動原住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小心改造地下管網,在古城街巷逐步實施水、氣、強弱電等管道改造工程,揚州的古城底下,已經構建起了現代化的城建網絡,而這一切,又都是默然無形的。
揚州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文化產業是對古城文化資源的整合,是一次再創造。揚州有很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故事和動人傳說也很多,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尋覓出好的項目,根據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開發出具有揚州特色的文化產業。“鹽商文化游”、“古城遺址游”、“名人故居游”都是現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