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輕體育的內涵
“輕體育”(Light Physical training),是歐美體育界提出的較為適合大眾健身運動的一種新型體育運動形式,也稱“輕松體育”或“快樂體育”,追求的是體育運動要以人為本,為身體的健康而運動。 通過這種輕度運動,促進身體健康。崇尚“輕體育”的人認為動比靜好,而且輕度運動比重度運動更有益于身體健康。因為機體的輕松運動或者是適量運動,在未引起身體疲勞感時,有利于身體新陳代謝加快,促使身體各系統的功能增強,促進健康。 “輕體育”提倡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空間,讓身體獲得輕度運動,以此促進人體健康。“輕體育”事實上沒有什么約定俗成的固定運動方式,也不像“竟技體育”那樣專業。主觀上只要有身體運動的愿望就可以;客觀上對場館、器材、經費等方面也沒有要求。“輕體育”要求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空間和器材,在你的能力范圍內,為自己添加一點運動量。只要你領悟了“輕體育”“動”的本質,任何運動形式都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健身方式。這是一種不拘形式,不重視輸贏,只追求在愉快的運動中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
二、輕體育的特點
“輕體育”具有以下健身特點:
1.體能消耗少。傳統意義上的體育鍛煉,往往需要消耗大量體能, “輕體育”則不同,它是輕負荷,不追求大運動量,體能消耗少,對身體各系統的功能起到調節作用,使鍛煉者心情舒暢,力所能及。
2.運動方式靈活。從事“輕體育”不必拘泥于任何方式,可以集體活動,也可以單獨活動,可以靜悄悄活動,也可以在音樂伴奏中活動,散步、慢跑、跳交誼舞、大眾健美操、扭秧歌、練氣功等等。無論哪種鍛煉方式,一切由自己隨心所欲地選擇。
3.技術要求低。“輕體育”沒有過高的技術與規則要求,哪怕毫無運動基礎的人,只要有健身愿望,就立即可以進入角色。
4.經濟負擔小。體育鍛煉需要場地和器械,需要付出一定的資金,如進入游泳館、滑雪場、健身房等。從事“輕體育”則不必為經濟負擔傷腦筋,在公園、在馬路、在廣場或在家里都可進行,做到“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
5.時間要求松。“高效率、快節奏”是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的一大特點,所以付出過多的時間從事體育鍛煉已成為一種負擔。“輕體育”在時間要求上就寬松多了,可以利用工作的間歇時間進行,可以利用茶余飯后的零散時間進行,時間安排可長可短,完全依人的體力、興致、忙與閑的具體情況而定。
6.體育鍛煉輕松化。正是由于上述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人們就可以在幾乎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從事“輕體育”活動,輕體育活動過程不僅是健身的過程,而且是凈化心靈的過程,怡情悅性的過程,是消除精神緊張的過程。
三、體育休閑公園發展史
體育休閑公園,簡單地說,就是以運動為主題的公園,它將綠色景觀與運動、趣味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綠色中創造了個性突出、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體育活動區,引導居民投入積極的健身活動。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上20世紀90年代,而實際上歐美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開始嘗試在城市中修建體育休閑公園,這一現象在歐洲各國尤其普遍。體育休閑公園的發展史可以按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1、 雛形階段:農業經濟時代下的體育活動場所
自古以來,體育活動以及運動訓練與綠化就有著密切的關系。古希臘人認為,只有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體育鍛煉,對人的智慧和身體發育才能產生有益的作用。農業經濟時代,城市等大型聚落中心與鄉村郊野之間,雖然也存在景觀上的差異,但城市聚落中的居民親近自然的機會很多,對園林綠化的需求并不突出。這一時期的體育活動往往直接在鄉野地帶舉行,體育運動場地直接建在草地上。這個階段屬于體育休閑公園的雛形階段,具有天然形成的特點。
2、 發展階段:工業化時代的城市公園與體育活動場所
社會發展進入工業化階段,人口開始逐漸膨脹,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化發展給城市景觀帶來了不利影響,城市空氣污染開始加重,城市人的生活日益遠離鄉野。這促使人們萌生了親近自然、親近鄉野、親近綠色的渴望。在這一階段,一些過去屬于皇家貴族的園林逐漸向公眾開放,形成最初的公園,如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等。19世紀中葉歐洲和美國開始出現經過設計,專門供公眾游覽的近代公園,如19世紀50年代美國紐約建立的中央公園。這一時期的城市公園和城市綠地系統主要是用來改善城市環境,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成為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并把綠地作為城市的"肺"來設計。與此同時,逐漸開始從建筑稠密的城市中心劃出一小塊土地設置供體育表演的設施,體育活動場所和公園的建設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和規劃特點,兩者之間的融合性較少。
3、成形階段:后工業社會的體育休閑公園
隨著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城市工業化進程及城市居民工作壓力的日益增大,以鋼筋水泥為支撐的現代都市建筑,使人們越來越遠離自然,對于奔忙在繁華都市的現代人,回歸自然的風尚能幫助人們減輕壓力、舒緩身心、滿足親近自然的需求。只有提倡“回歸自然”,進行積極的體育運動,才能使人們在當今高科技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獲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受此影響,城市公園的作用也從最初單一的園林綠化功能逐漸轉向兼具健身、休閑、娛樂等多項功能,體育休閑公園這種功能復合型城市公園由此在西方發達國家首先得到了推廣。
四、“輕體育”潮流下的體育休閑公園開發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體育休閑公園的出現與社會發展趨勢具有密切關系,尤其與城市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具有緊密聯系。“輕體育”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潮流,以其運動靈活、不拘形式、強度較小、耗能較低、輕松愉快的體育運動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健身愛好者所青睞,并成為都市大眾體育健身的新時尚,這一趨勢將對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體育休閑公園開發造成深刻影響。關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潮流變化能夠為體育休閑公園的規劃和開發提供指導方向。
體育休閑公園的形式很多,其布局基礎就是創造出美麗的風景,并將體育運動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大片草地往往成為此類公園平面規劃的中心,大片開闊的林中空地和草地上布滿地被草本,同時也具備供進行體育活動及開展民間游樂活動的綜合設施和安靜的休息區。結合“輕體育”的內涵和特點,總結出體育休閑公園開發原則如下:
(一) 園林綠化與戶外運動相結合
體育休閑公園其實就是以運動為主題的公園,這類公園的修建既要注重園林綠化,也要考慮到人們在戶外進行體育鍛煉和健身運動時的需求。建設體育休閑公園要將綠地與運動場所有機地融為一體,將綠色景觀與運動、趣味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綠色中創造了個性突出、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體育活動區,引導居民投入積極的健身活動。在創造出自然景觀的同時,也建成了體育健身場地。體育休閑公園可以充分發揮綠地在改善城市生活質量中的作用,對綠化建設進行再認識,向融合多種活動的生態綠地建設方向發展,強調活動多樣、內容豐富,以維護居民身心健康和再生自然的高度發展,使人、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更趨協調和諧。
(二) 城市腹地與郊野景觀相結合
“輕體育”潮流主要興起于城市居民之中,現代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導致城市居民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下,與此同時,他們又往往迫于時間或精力的牽制,沒有太多機會進行專門健身鍛煉,因此,這種靈活輕松的“輕體育”運動開始進入城市居民的生活。輕體育提倡的是人們可以利用工作的間歇時間進行體育運動,可以利用茶余飯后的零散時間開展健身活動,考慮到“輕體育”潮流的影響,體育休閑公園的選址不宜距離市區太遠,應當選擇交通便利的區位,方便市民前往。另一方面,體育休閑公園與一般體育健身場所相比較,其具有的重要優勢就是擁有綠色自然的生態環境,讓人們有種回歸自然的放松感。可以說,體育休閑公園的規劃開發特點就在于,以中心城市作為腹地,以綠色郊野作為特色。
(三) 公園游憩與賽事活動相結合
體育休閑公園的開發,一方面要注重靜態的園林景觀設計外,另一個重要的開發措施就是要結合體育休閑公園作為康體運動場所的特點,聯合相應的體育專業組織,組織豐富多彩的集旅游、健身、娛樂等為一體的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通過組織活動來吸引體育愛好者前來,在較短時間內打造體育休閑公園超人氣,塑造體育休閑公園康樂氛圍。例如,邀請某項體育運動的國際級明星來體育休閑公園進行表演賽,通過這種方式吸引該項體育運動愛好者的前往觀摩,從而營造出該公園在專項運動方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 功能分區與整體營銷相結合
體育休閑公園的類型很多,有從事某一項(如網球、游泳)運動的;有供某一年齡組(如少年兒童、青年)使用的體育公園;或按功能作用不同而分的(如訓練、體育表演、體育醫療等);也有多功能的綜合體育公園,既可進行各種不同的體育鍛煉,又可供游人進行積極休息。總結國內外不同類型體育休閑公園的規劃特點,可以看到,一個體育休閑公園基本上都會包括這樣幾個功能分區:
1、 運動休閑區
根據地質地貌條件和地形特點,又可以分為水上運動區和陸地運動區。水上運動區配置相應的水上運動器材,陸地運動區則主要開辟開闊空曠的場地以便開展體育運動,最常見的就是修建草坪和草坡,有些大型體育休閑公園還會在這個區域修建足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等較為專業的運動場館。
2、 綜合服務區
在體育公園內入口處或者主干道交匯處建設一個集餐飲、娛樂、休息為一體的游客服務區。與普通公園相比,體育休閑公園的綜合服務區還應考慮到體育運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人員受傷現象,因此,在綜合服務區還應特別配備急救中心。
3、景觀觀光區
景觀觀光區是體育休閑公園的主景區,這個區域以自然景觀為主。營造自然景觀時,可利用了原有的低洼地和河流灌溉系統,營造人工湖;將挖出的湖泥堆積成山,然后種上樹木,形成富有勃勃生機的植物景觀。它在功能上與體育設施相呼應,將健身活動融于自然景色中,從而達到了生態健身的效果。
雖然體育休閑公園在空間上需要進行功能分區,但是在營銷推廣上則要注意強調公園的整體性。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體育休閑公園其最主要的魅力就在于其既能夠開展體育運動和又能欣賞到自然生態美景,因此,在做宣傳推廣時,應當淡化功能分區的特點,而強調公園整體性,宣傳其綜合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