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體育和文化盛會,舉辦地的選擇無論是對于國際奧委會(以下簡稱IOC),還是奧運會的舉辦城市都至關重要。奧運會主辦權即主辦某一屆奧運會的權利,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由城市申請主辦的。今天,選擇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已經不可能像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初期那樣,出于個人感情,或感情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或只需要IOC委員們小范圍的協商就可以確定奧運會的舉辦城市了,因為,奧運會的規模太大,影響太大,可以說,已經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程度,IOC和奧運會舉辦城市、舉辦國家都需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種責任不能夠有絲毫的差錯。
想要獲得主辦權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條件:
第一, 國家必須具備舉辦奧運會的經濟實力。
實際上,能夠影響奧運會舉辦城市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從奧運會早期的情感因素,到舉辦國家競技水平高低的因素,到目前,經濟因素、安全因素、環保因素、政府參與與否和參與程度(政治因素)、舉辦城市和舉辦國家市民的支持程度,甚至IOC委員的因素,奧運會舉辦地點的分布等等,都對奧運會舉辦城市的遴選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影響,但是,經濟因素一直是影響IOC選擇奧運會舉辦城市的重要因素。國際奧委會需要獲得經濟上的保障,來確保奧運會的順利舉辦。
1、奧運會巨大的規模需要經濟的支持
在對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進行研究后發現,盡管IOC已經認識到奧運會巨大的規模給舉辦城市已經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但目前,奧運會的規模仍不斷在擴大,奧運會本身規模擴大,最直接表現在3個方面,(1)奧運會參賽的國家或地區數量的增加,(2)奧運會比賽項目(大項、分項和小項)設置數量的增加,(3)奧運會參賽運動員(男、女運動員同步增加,女運動員數量增加更快)數量的增加,此外,參加奧運會的志愿者的人數和對奧運會進行新聞報道的人數也在快速增加,這些方面的變化趨勢,使得奧運會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巨大,這實際上讓IOC陷入兩難的境地,奧運會巨大的規模一方面提升了奧運會在全世界范圍的影響,另一方面,巨大的規模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批評和置疑,這種情況下,舉辦城市的選擇更讓IOC認識到不允許有任何方面的隱患,而堅實的經濟實力才能夠保證奧運會的成功舉辦。
2、建設數量眾多的場館離不開經濟的巨額開支
舉辦一屆奧運會需要多少場館,一個城市需要多少場館才能申辦奧運會,各個城市的情況會有很大的不同,而實際上,奧運會的場館遠不止通常人們看到的那些數量,因為,除了比賽場館以外,舉辦奧運會還需要大量的訓練場館。北京2008奧運會需要38個比賽場館,87個訓練場館,數量眾多的比賽場館和訓練場館,科技含量高,質量好,自然造價也不會低。北京2008奧運會的主體育場鳥巢造價約3億美元,水立方造價約1億美元。這些場館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做保障,無法想象!
3、奧運會舉辦國家和舉辦城市的經濟實力是國際奧委會選擇舉辦城市的基礎
IOC選擇奧運會舉辦城市,考慮的因素很多,經濟因素起決定作用,而奧運會舉辦國家和舉辦城市的經濟實力非常重要,因為,IOC一旦確定某候選城市為舉辦城市,將即刻與該城市簽署《奧運會舉辦城市合同》,由于舉辦城市是政府同意參加申辦奧運會的,因此,國家和城市的經濟實力是IOC選擇該城市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國家必須具備舉辦奧運會的設施條件。
1、完備的設施足以承載奧運會
奧運會舉辦城市必須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旅游設施、體育設施、文化設施、醫療設施等等。比如賓館飯店業,北京在申辦2008奧運會時擁有的星級飯店達392家,客房8萬間套。其中,四星級和五星級飯店就有54家,客房26500多間套,其中大多數由國際著名飯店管理集團實施管理,完全具有適合參加奧運會各類人員住宿的條件。
北京市為了申辦奧運更是大力抓緊了體育設施的建設,對北京工人體育場進行了改建,鋪設了8400平方米的足球場新草坪,清洗刷新了5萬多平方米的外墻和內罩棚,7萬多把看臺舊座椅已經拆除重新安裝。另外,奧體中心安裝了太陽能照明燈、太陽能揚水系統等環保設備,其新聞中心安裝了多媒體電話、同聲傳譯等通信設備,充分地體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申辦理念。
根據奧運會28個比賽項目的要求,2008年奧運會需要37個比賽場館,59個訓練場館。這37個比賽場館有32個安排在北京,5個安排在其他城市。安排在北京的這32個比賽場館中,現有的為13個,計劃修建的為11個,專為奧運會興建的為8個。這些場館均按照國際體育單項組織的要求改建和新建,其選址、設計、施工及賽后利用等也均將充分體現北京2008年奧運會“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這些場館的建設和改造,完全可以滿足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的需要,北京的體育設施將邁進世界一流城市行列。
2、 發達的交通充分保證奧運的順暢快捷高效
建立一個體系完整、連接通暢、功能齊全、配套合理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是成功舉辦奧運會的重要條件。北京為了背戰2008年奧運會,已形成了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絡,首都機場是中國最大的國際機場,距市中心僅30公里,現有2條跑道,2個候機樓、21個機位,年吞吐能力達3500萬/人次,航線連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中的城市,以及國內142個機場。此外北京境內還有南苑和西郊兩個機場可以為奧運會服務。北京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公共電汽車線路網和運營車隊,公交車每天順暢及時地穿梭于縱橫交錯的道路網上,日客運量可達1000萬/人次。在軌道交通方面,地鐵5號線、10號線、8號線于奧運會之前陸續通車,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市地鐵線路總長度達到140公里,運營車輛達1200輛。
3、 先進的通信給奧運裝上“千里眼”與“順風耳”
成功地舉辦奧運會,需要有先進的科技作保障,尤其是通信技術。北京市是中國三大國際通信樞紐之一,固定網絡基礎設施優良,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長途和中繼傳輸數字化,同時已經建立了IP電話網絡以及ISDN服務。并且,北京可以提供基于話音的VPN,語音電話已經實現了與世界上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直接通話。北京還可以提供多種多樣的數據傳輸服務,它們不僅具有覆蓋全國的能力,而且能夠提供強大的國際傳輸能力。另外北京地區互聯網用戶達308萬戶,擁有ISP120家,有線電視普及率已經達到60%。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積極地參與到申奧工作中來,并開發出新一代的開放電信基礎設施,為申奧提供了可靠的通信技術保障。
第三,環保政策的制定與對申奧城市的環保要求。
近幾屆奧運會在環境保護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全球生態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也是奧林匹克運動促進改革人與自然和諧平衡發展的表現。由于國際奧委會有關環保政策的影響,城市的美化與環境保護已成為申辦奧運會城市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
1、 國際奧委會與環境保護
體育運動包括競技體育和健身體育對環境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各種體育活動的籌辦,也應尊重環境并保持其持續的發展,基于此一概念,國際奧委會采取了一個環保政策,具體反映在其國際和國內的各項運作與其影響上。1995年7月15日晚上在瑞士洛桑閉幕的關于體育和環境問題的首次會議確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將把保護環境作為奧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隨后,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環保委員會,制定9項環保政策。并于1999年制定《奧林匹克21世紀議程》,明確奧林匹克要全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事業,要求申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必須首先檢查自己在尊重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標準的情況下舉辦奧運會的能力。
2、國際奧委會環保政策對申奧城市工作的沖擊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人類體能的競爭,而奧運會舉辦權的爭取,則是各國名與利的競爭,因此申辦奧運會的活動,一屆比一屆激烈,由于國際奧委會有關環保政策,評估申奧城市的條件已從以往的體育和文化層面,增加了環保的因素,環保對申奧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決定其申辦是否成功的條件。國際奧委會在確定入選申辦城市之前,就具體要求提出爭辦奧運會的所有城市必須提交一項環保計劃,因為如果不考慮環境問題,就不可能舉辦這種大規模的運動會。也就是說,城市的美化與環境保護已成為申辦奧運會城市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近幾屆奧運會候選城市的環保條件以及其在獲取奧運會舉辦權中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悉尼獲得第27屆奧運會的舉辦權,得益于結合當時世界環保浪潮而在申奧史上首次提出“環保”口號;制定具體的“環保”措施,則是雅典取得第28屆奧運會主辦權的制勝法寶;北京取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則與首次將環保列入申辦綱領和提倡環境教育分不開的。
3、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環保工作
在21世紀,環境意識意味著一個人的文明和教養,正如環境質量意味著一個民族的尊嚴和力量。北京奧申委提出“新北京、新奧運”的申辦口號和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三個主題,正是中國邁向綠色文明的標志。為了使綠色奧運落實到實處,北京奧申委應廣泛動員政府、民間社會團體和非政府的力量進行環保宣傳,做到政府承諾,公眾參與,讓環保走進生活,走進社區,提高大眾環保意識。如果申奧能夠促進北京環境質量的基本改善,環境意識的普遍提高,公民參與機制的初步建立,那么,它的意義將遠遠超過了申奧本身。
第四,國家必須具有舉辦大型運動會的經驗,有能力辦好這次盛會。
成功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對于舉辦奧運會這種重大國際賽事更是如此。以北京為例,北京成功地舉辦了包括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第11屆亞運會、2007年斯諾克中國公開賽、2005年蘇迪曼杯羽毛球賽、2005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2007年中網公開賽、2007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等一系列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組織這些綜合性賽事使北京在競賽組織、制證、接待、交通、新聞宣傳、信息技術、開閉幕式和安全保衛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