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臺禪寺
1、概況
中臺禪寺位于臺灣省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塔寺合一的創新建筑,由住持惟覺大和尚親自領導,其弟子、著名建筑師李祖原居士設計,1992年著手籌建,歷經3年規劃、7年動工興建,耗資30億元新臺幣,占地30多公頃,于2001年9月1日正式落成開光啟用。它的建筑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是臺灣佛教名剎,吸引著眾多信眾及游客。
2、建筑藝術
中臺禪寺氣勢恢弘,其建筑風格一改過去對宗教建筑“琉璃瓦”、“斜屋頂”的傳統印象,把中國傳統式佛教建筑、平面式布局聚合為垂直立體化的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從地面到塔尖高度達140米,為亞洲寺院翹楚。
中臺禪寺建筑,融合藝術、文化、科學及弘法功能,充分展現佛法五化內涵。甫一落成,即榮獲2002年「第二十三屆臺灣建筑獎」、「第二十屆國際燈光設計卓越獎」之殊榮,廣受世人矚目與肯定,也為二十一世紀宗教建筑,寫下輝煌的新頁。
(1)世紀明燈
中臺──新世紀的佛法重鎮,宛若塵寰中的一盞明燈,引領大眾邁向光明之路。新世紀的開始,2001年9月1日,中臺禪寺以巍峨之姿呈現于世。
歷經三年的申請、開發、規劃,七年夙夜匪懈的工程進行及細部設計,前后十年,完成可能需要三十年的建設規模。這座位于臺灣地理中心──埔里的佛國凈土,以無言無說的建筑,詮釋圓融無礙的究竟佛法,且為適應新時代契機,將佛法弘向國際,建筑中更展現佛法五化之精神,接引有緣大眾親體本具自性。
(2)佛法學術化──融合古今中外的建筑風
最早的佛塔,是安置佛舍利的土堆,表示對佛陀的尊敬?,F存極富盛名的桑奇大塔,是阿育王在公元前三世紀所建造。覆缽形石丘頂端是相輪的前身,由一「方形容器」、「輪盤」及「柱身」組合而成。方形容器安置佛陀舍利;輪盤是寶蓋,表示對佛陀的尊敬,也象征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證果之意涵。輪盤亦是法輪,層層而上代表法輪常轉;輪盤中央的支撐——剎柱,即是阿育王的法柱。佛法傳至中國,佛塔增加了覆缽、請花、水煙等構件,中臺禪寺矗立在金頂上的相輪,即是以此為藍本。
中臺禪寺禪堂演化
古叢林的禪堂,中間是禪坐位置,兩側設有行者養息之臥鋪,跑香亦在禪堂之中?,F代寺院之禪堂僅設禪坐之位,專供學人參禪打坐。中臺禪寺之禪堂將住處移至禪堂附近,禪堂內專為禪修之用,堂外四周設有六~九米的跑香道。原置于中央的佛像移至前方,以容納更多人打坐。此外,可與后方的大殿結合,使空間的運用更具彈性。
(3)佛法教育化──以相表法的建筑設計
大雄寶殿、四天王殿,采用灰色石材表達沉穩與靜謐。打造圣像的紅花崗巖,來自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示現之處——印度;石材莫氏七度的堅硬,代表佛陀歷劫修習菩薩萬行及遍化十方不退、不悔的愿心。佛像的背光右旋而轉,意喻佛陀千百億化身隨意遍及各處,大轉法輪;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代表解行并重;天花的中臺拈花圖,表顯世尊拈花的禪宗心法,在中臺廣弘開演,在有緣眾生的心田中落地生根。
五樓大莊嚴殿以金色映現圓滿報身的萬德莊嚴。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以巴西白玉精雕,安然趺坐于八葉蓮臺上,復有千尊化佛現于袈裟。金碧輝煌的埃及大理石,與一尊尊藥師佛構成的千佛墻、及挑高彩繪的天花相互輝映,構筑了金色光明遍照、圓滿莊嚴之華藏世界。
九樓大光明殿是清凈無染的純白,高十五公尺的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端坐于白色結晶化玻璃殿堂內;佛像純凈無瑕的形相,如同無垢無染的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足。藻井無花,但見由光纖營造而成的北斗七星高照,穹頂星光閃爍,映照于晶瑩剔透之地面;立身殿堂,俯仰盡是星光燦爛,宛如置身無垠無際之虛空當中,與虛空合而為一。
(4)佛法藝術化──融合藝術的建筑
中臺禪寺的建筑本身即是集佛教藝術之大成:不論建筑外觀、室內空間、燈光設計,或是佛像雕刻、石碑經墻、壁畫浮雕,均是結合眾人的智慧,呈現至真、至善、至美、至圣之境,不僅為佛教藝術再添輝煌,更詮釋了豐富的佛法精神。
中臺禪寺的佛像雕刻無論在材質、色澤、制作及表現方式,除具時代的新意,更富佛法意涵。從三頭六臂的四大金剛、十二公尺高的四大天王、環鎮主體的五方佛、不同喻意的法報化三身佛、悲智愿行的四大菩薩、消災延壽藥師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笑臉迎人的彌勒菩薩、祖師達磨、迦葉、阿難尊者,及鎮護佛寺的韋馱菩薩、伽藍關公等等。不論是石雕、木刻、銅鑄或其他特殊材質,在大和尚的親自指導之下,處處可見雕刻家精辟的藝術創作。
除了佛像藝術,中臺禪寺的壁畫創作——融合大小乘的「八相成道圖」,亦堪稱一絕。高三米二十二、長五十米的大型馬賽克鑲嵌壁畫,敘述佛陀從兜率以降,入胎、住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盤的歷程。伽藍殿及祖師殿內,玻璃晶雕之法脈圖,刻畫出禪宗傳承、伽藍的意義及佛法傳至中土之路遙艱辛。大莊嚴殿的彩繪天花,是傳統寺廟彩繪大師李漢卿之子李宗賢先生,參考敦煌石窟壁畫創作而成,同時也將逐漸凋零的臺灣傳統寺廟彩繪藝術保存下來。藥師七佛塔內墻刻有大陸天寧寺拓本的五百羅漢圣像,以柚木為材,線雕而成;萬佛殿內的萬佛墻,一尊尊的銅制佛像皆由人工打造,佛像背光采用高科技光纖,相互輝映,光光相照。
(5)佛法科學化──現代化的建筑技術
過去的理念與營建方法,成就傳統的寺廟建筑;現代化的建筑技術,則創造出新的殿堂空間。數千年前,印度寺院是以磚石、或挖掘洞窟來構筑道場的形式。佛教傳入中國,則融合以木構架為主的施工與結構,產生異于印度的新空間。如今,科技發達,建筑營造工法、材料及結構方式,又是一番新局面。但是,不論新舊、巧拙,三千年來,詮釋的是相同的佛法大意。現代化的硬件建設與科技化的軟件配合,才能配合科技時代,發揮弘法的最大功效。
位于十六樓萬佛殿,堪稱中臺禪寺之眼的大帷幕玻璃,寬十六米、高三十米,采蓮花瓣造型,是無框架式抗拉結構玻璃;其耐震、耐風壓的結構原理類似網球拍,地震及強風來襲時,鋼索的前后位移可達四十三點九公分。面積與高科技的技術在全世界同系統中首屈一指。白晝,可清晰看見莊嚴的藥師七佛塔;黑夜,則是透光的燈塔,猶如佛菩薩俯瞰大地眾生的慈眸。
建筑左右兩端的中臺錫杖,由大和尚親自指導設計,以大圓鏡智、六波羅蜜及四諦十二因緣表顯大小乘融合,以示回小向大、普濟眾生之菩提愿心。錫杖柱身精雕九龍盤踞在天的圖騰,祥云紋下蝕刻經咒以彰教法。錫杖總高二十八米,底部直徑約二點五公尺,由不銹鋼網版蝕刻再經表面鍍鈦處理而成。
蓮花瓣的制造,是法師們歷經數年研發、改進,經過安全、耐久、美觀及吊掛技術的考慮,最后以銅板壓模制造。最大的瓣片寬三公尺,高四點四公尺,由七片不同模子壓模成型、組合而成,困難度不亞于制造汽車外殼。又如金頂的空間桁架(space frame)結構及不銹鋼鍍鈦外覆板,十七國的石材施工及外墻的干式施工方式等等皆為現代技術。此外,水電、消防、空調是建筑的循環系統;信息網絡、音響視訊則是建筑的神經系統;一點一滴的科技技術,造就了這個佛法重鎮。
(6)佛法生活化──以禪堂為中心的建筑組群
來寺參訪者悠游于這個涵蓋藝術、學術、科學、教育精神及景觀的中臺世界,感受了佛國的清凈與佛法的實在。在參訪過程中,無情的建筑與觀看的有情,有著交互式的無言對話。
推開高十一米、重五噸的銅鑄山門,即是四天王殿,也是整棟建筑的首進殿堂;往上數階是大雄寶殿,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的石雕寶像莊嚴地坐落于此,慈悲垂視往來參訪的大眾。
位于二樓的化身佛殿,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安詳俯視絡繹的訪客,表顯諸佛慈悲,應化世間,濟度眾生、不離眾生;安坐蓮臺,表示心如凈蓮,不染纖塵?;矸鸬钌戏绞菆笊矸鸬睿渖鲜欠ㄉ矸鸬?,再向上為高三十九米之萬佛殿,殿內安放傳統木雕之藥師七佛塔;獨特的「塔中塔」造型不僅呈現「塔寺合一」的精神,亦有如人人本具的靈山寶塔;古德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且在靈山塔下修?!惯h望中臺猶如一位在天地間禪坐的行者,靈山寶塔正是行者清明寂照的心眼;夜晚,寶塔的光明從帷幕玻璃透出,象征著即使在闇冥的黑夜中,心光永明,可以看清楚修行正確的方向。
再向上即是位于中臺禪寺頂端的金頂,又稱摩尼寶珠,當我們契悟了禪心,知道這念心才是真實不二的實相義理,知道十方法界都在這念心當中,一切神通妙用亦不離這念心;這念凈澈之心,正是人人本具的自家珍寶,也是清凈自性的圓滿果德。中臺禪寺的中央垂直軸線,由下往上依序為化身佛、報身佛、法身佛、金頂;正揭示了禪宗頓悟法門的心路歷程。
兩翼的朝山天梯通往菩薩殿,意喻漸修法門「因次第盡」與頓漸互攝之理——頓悟自心,佛階可期;從漸修法門,級級而上,在利他中完成自利,亦能通達華藏世界。
地面層是講堂、齋堂及大寮,前者為因地菩薩行者提供滋養慧命之法食,后者乃為恢復行者氣力、以成道業提供飲食,正所謂食輪轉、法輪亦轉。藉由教理的熏修與生活的履踐,使佛法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動靜當中穩穩扎根。
3、三大教育體系--僧眾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
上惟下覺大和尚深諳教化之重要,積極推動僧眾教育,以培育弘法之僧才;廣設精舍、推動各項法會及演講,以落實社會教育;創辦普臺國民中小學、普臺高中,以推展全人教育。藉由僧眾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等三大領域,將佛法落實于各階層中,令大眾皆能獲得佛法熏陶,以達安定人心之效。
(二)中臺山博物館
1、宗旨
為弘宗演教,落實佛法藝術化,保存佛教歷史文化,進而承繼、研究、發揚佛教藝術。
2、理念
以心為本,佛教精神為體,佛教藝術之美為相,將佛教藝術結合學術化、教育化、生活化、科學化為用。并參酌現代博物館經營理念,以佛教藝術為中心,體現出佛法智慧、平等、慈悲的內涵,展現佛教藝術素樸、沉靜、莊嚴的精髓與寬容大度。
3、任務
依據前述理念,博物館有以下六大任務:
(1) 搜藏、保存佛教及傳統歷史文化
(2) 推廣佛教文化與藝術
(3) 展示教育
(4) 建立、提供佛教歷史文化藝術之學術研究
(5) 介紹佛教藝術歷史的主題,透過網絡信息平臺,與國內外博物館相互交流。 (6) 展現佛教藝術之美,啟發參觀者對佛教藝術的審美經驗與佛教在弘法傳承中的價值認知。
4、館藏
本館常設展所展出之展品可分為石雕、金銅、木刻三大類,近二百件歷代佛教文物精品中,有漢傳、藏傳及南傳三大地區的金銅佛像;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童子、龍女等木刻造像;與中外歷代石雕造像。石雕造像是此次常設展的主軸,展品多達近百件,件件法相莊嚴,栩栩如生,其中牽系的年代,從印度的犍陀羅石造菩薩立像,到元明時代的石造羅漢坐像,上下長達千余年。
中臺山博物館,以佛教文物作為歷史見證,保存前人所遺留的豐富資產,鋪陳著佛教歷史文化的璀璨光彩,呈現出藝術化的中臺世界。
5、展覽
2009年10月3日上午10時,中臺山博物館落成開館大典在臺灣隆重舉行,并邀請浙江省博物館聯展?;顒佑小暗赜刻鞂毄ぉふ憬〔┪镳^珍品特展”和“化世瑰寶──中臺山博物館佛教文物展”。
“地涌天寶──浙江省博物館珍品特展”展出五代吳越國時期的精美文物,包括雷峰塔遺址出土文物、浙江省境所藏二十余座阿育王塔、敦煌藏經洞寫經與江南地區經卷等,共計一百一十件文物,為浙江省博物館歷史上規模最大、珍品最多的佛教文物出境展覽。展出期間自即日起至次年三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