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光山緣起——人間佛教
佛光山位于高雄縣大樹鄉東北區,是中外聞名的佛教勝地,有“南臺 佛都”之號。是由星云法師率領弟子創建的。創建于民國56年,其寺廟建筑宏偉,并設立了佛教大學,以推廣佛法,佛光山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創辦人星云法師為提倡“人間佛教”之道,一磚一瓦建立起佛光山,成為臺灣信眾最多、最負盛名的佛教圣地。寺廟建筑規模宏偉,并以巨型雕塑群而著稱。
(二)佛光山發展大事記
創建于民國56年
在星云法師的帶領下,于1960年代后期已經成形,是崛起較早的南臺灣佛光山勢力,由于遠離臺北,受到政治或中國佛教會的干擾較少,是它得天獨厚的地方
星云大師于1992年在美國西來寺成立國際佛光會
佛光山于1997年實行封山,2001年元旦重啟山門,一年四季皆歡迎十方大眾前往參訪朝山禮佛
佛光山的觸角馬上伸展到全球五大洲,臺灣島內的佛光會至今己成立三四八個,臺灣島外則有七十余個
(三)佛光山之“不一樣的人間佛教圣地”
1、高調佛教理念
星云法師提倡富裕、華美、快樂的佛教,這種入世的宗教思想,與傳統上佛教給人清貧的刻板印象極為不同,因此頗能迎合臺灣一些大企業主的口味,隨而政界人士亦趨之若鶩。
2、“人性”的佛光山
第一是不收費,無論是進山,還是在餐廳用餐,都不收費,只在門口設立功德箱,香客可自愿布施。
第二是組織系統完備,有專門接待與引導的人。
第三是隨意,沒有傳統寺院的莊嚴,讓進香之人多了些自在,佛光山的羅漢們是在綠樹掩映之下,慈眉善目如同睿智的長者。
第四是現代化,展示佛教典故的場館用上了聲光電等多種現代手段,還有一個專門收藏佛家藝術精品的寶藏館,陳列著佛教的傳布歷史、叢林生活、大陸名山道場、帝王將相與佛教、佛教與詩書、供奉佛陀舍利之舍利殿、字畫、法器、古跡等,其中大多為海內外教徒獻贈的久藏文物,均極為珍貴。
3、現代服務業化的佛光山
高雄佛光山實際上就是一個綜合的宗教服務機構,當然有一般佛教都有的寺廟,但也有一般寺廟沒有的大學、藝術機構、幼兒教育機構、養老機構。
佛光山是不同于一般的佛教機構的,除了他們講究傳教的通俗性,還強調他們是服務人群的人間宗教,所以他們創辦了不少教育服務機構與文化設施,他們有自己的電視臺人間TV和中英文網站,他們的傳道采用了團隊與青年志愿者的方式。
他們的佛教書籍更加通俗有趣(他們的《禪話禪畫》甚至獲得了美國圖書展的大獎)。
他們還舉辦大規模的群體布道大會,而現場的音樂與場景布置更像流行文化活動,而對談的對象包括了基督教領導人、政治領導人與學術領袖。而佛光山在客觀上已經滲入多個服務領域。
4、“國際集團化”的佛光山
從1967年開始興建佛光山寺至今,星云法師已經把佛光山建成為臺灣最大的佛教圣地,佛光山集團也成為資產總值達100億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的佛教實業團體。
依據康樂、簡惠美在《信仰與社會》一書的統計,佛光山屬下的寺院道場,截至去年為止已擴增至一百多個左右,其中有四十五個在臺灣,其余則散布在全球五大洲,計有亞洲十二個、美加十三個、歐洲七個、紐澳十個、中南美三個、南非六個。各寺院道場幷依所在地人口數及經常性集會人數,區分為別院﹝如臺北普門寺、高雄普賢寺、美國西來寺、東京別院和雪梨佛光寺﹞、分院﹝極樂寺、圓福寺、慧慈寺等﹞及禪凈中心﹝永和、花蓮、豐原等禪凈中心﹞三個等級,分院若非以傳統寺廟形式,則又稱為道場或講堂,##之下還有若干布教所,組織相當嚴密,較之在臺灣已逾一百三十幾年的基督教長老會組織架構,毫不遜色。
5、佛光山營銷之“時尚傳播”
傳播現代科技化的“人間佛教”
作為人間佛教的當代倡導者,臺灣佛光山開山宗師星云法師提出佛教應當現代化,主張在技術層面要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播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
1957年,星云法師在臺北民本廣播電臺首創“佛教之聲”節目;1979年,于“中華電視臺”制作了佛教團體第一個電視弘法節目,是臺灣電視史上第一次宗教性節目在黃金時段播出;1983年,在“中視”開辟“信心門”節目;1990年,加入“全國廣播電臺”股份;1997年,創立“佛光衛視”,后更名為“人間衛視”,是華人第一家宗教衛星綜合公益電視臺;同年成立“佛光山全球資訊網站”;2004年,成立“天眼佛學院”,會員能上網有系統地學習佛法……
擔任佛光山宗委會宗委的依空法師向《環球》雜志記者介紹說,佛光山在傳播現代科技化上下了很大工夫。“首先是利用平面傳播媒體。比如用小說形式來體現高僧們的生活,并進一步將這些小說漫畫化,方便人們閱讀;還創立了《人間福報》,用新聞方式報道佛教界發生的事情,這次論壇上就可以看到報社記者的身影?!?/span>
除了報紙、雜志和書籍這樣的平面媒體,面對21世紀資訊龐雜的時代,佛光山還利用了電臺、電視、電腦和網絡來弘揚佛教,依空認為這樣“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音樂做先鋒
2007年7月6日,英文版《佛陀傳?悉達多》在菲律賓宿務市Waterfront賓館演出。該劇透過音樂舞蹈來表達佛陀一生的故事,參演者包括宿務地區的各界精英,編劇、音樂、舞蹈、服裝設計、舞臺布置、燈光、音響、電腦特效都由當地人士負責,而這些人很多并不是佛教徒,大多數演員是來自天主教大、中、小學。2日4場,場場爆滿,共計2萬多人觀看了此次演出。由于效果良好,2008年5月,這一演出被邀請到臺灣北中南演出了10場。
馬尼拉佛光山菲律賓總住持永昭法師在向記者講述這個故事時,強調音樂是佛教傳播的急先鋒。她引用星云大師的觀點,認為佛教音樂壯而不猛,柔而不弱,清而不燥,凝而不滯,能夠不受時空、環境背景以及國籍的限制。“現在資訊設備、傳播媒體日益進步,我們必須充分運用現代化的科技,以有效率的資訊來表現佛教音樂,以音樂突破人文背景、社會習俗、語言的種種障礙,使用古典樂器、激光唱片、電子琴、鋼琴以及各種交響樂器,以配合社會大眾的喜歡和要求?!?/span>
她進一步介紹說,佛光山在歐洲邀請了許多作詞作曲家,將一些佛教歌曲翻譯成英、法、德、葡等語言,并邀請歐洲各界人士演唱。然后,這些演唱的歌曲會拿到臺灣參賽;在德國、瑞士以及奧地利,佛光山法師所演唱的梵音已經由Kreuz有聲出版社出版,在書店就可以購買到;在倫敦,中英兩國人士共同以音樂劇的方式演出佛陀傳以及敦煌舞;在巴西這個熱愛音樂的國家,本土曲風與節奏的佛教歌曲被創作出來,使普通人也能朗朗上口地傳唱。
利用一切時尚理念
近來年,一些環保人士呼吁“素食救地球”,而生活質量提高的人們對葷菜的需要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強烈,于是佛教的飲食文化,特別是素食文化,受到全球的關注。
臺灣佛教人士自然沒有放過這一時尚理念。早在1994年,星云法師在臺北道場佛光緣美術館成立第一家“滴水坊”。迄今,滴水坊在臺灣已有20多家,它融合茶香、書香、藝術和禪思于一體,不同于一般素食館。
進入滴水坊,會有員工奉上一杯清淡有味的茶水,外加一碗“十全粥”,意思是懷著無限的感恩。到滴水坊得先穿越書香藝術長廊,據說這樣可以洗滌一身疲憊。這里的所有菜色都加入了一味叫做“歡喜心”的調味料,讓大眾吃起來覺得和諧歡喜,達到“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一念思無邪,勝辦滿漢餐”的境界。
除此之外,臺灣佛教界還組織各類夏令營、冬令營、成長營、成年禮、提供短期出家修行等方式,來滿足人們了解佛教思想的需求。
6、不一樣的“產品活動”
佛光山人間大學蔬食餐旅學苑 第三期招生
臺灣第66期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會舉行 百位青年參加
臺灣松山寺舉行佛化婚禮 佛前締結美滿姻緣
一場文化、音樂的心靈饗宴
普賢寺義工培訓
佛光山協助大樹鄉民推廣農產品
千人健走.環保救地球
甘霖中慶佛誕 歡喜來浴佛
「佛光山公主」離鄉千里結良緣、相偕回國締連理
士林第三分會 2010年「慶佛誕.報母恩」社區浴佛
佛光山抄經堂2010年年度抄經活動
佛光山禪淨法堂2010年年度禪修活動
慶祝2010國定佛誕節系列活動-千僧萬眾祝佛誕.一心十願報母恩
德國友人奧運期間在臺灣佛光山舉辦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