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速鐵路起步較晚,但自第一條真正意義的高速鐵路在日本通車,高速鐵路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綜觀其發展歷程,大體有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4年至1990年,日本東海道新干線的建成通車標志著世界高速鐵路新紀元的到來。隨后法國、意大利、德國紛紛修建高速鐵路。
第二階段:1990年至90年代中期,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英國等歐洲大部分國家,大規模修建本國或跨國界高速鐵路,逐步形成了歐洲高速鐵路網絡。此時高鐵的修建,不僅是鐵路提高內部企業效益的需要,更多的是國家能源、環境、交通政策的需要。
第三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亞洲、北美洲、澳洲等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建設高速鐵路的熱潮。各國政府對高速鐵路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財力,高鐵以其節能、減少環境污染、安全等優勢煥發出勃勃生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全世界高鐵建設的浪潮中,我國也加快了高鐵建設的步伐,京津城際高速鐵路、武廣高鐵、鄭西高鐵紛紛投入運營,京滬高鐵、成渝高鐵等多條高鐵線路均在建或規劃中。根據《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高鐵主干網絡初步建成,200公里及以上高鐵里程將超過1.8萬公里,占世界高速鐵路總里程的一半以上,屆時將形成“四縱四橫”的鐵路快速客運通道以及環渤海地區、環鄱陽湖經濟圈地區、長株潭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五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
四縱:北京—上海;北京—香港;北京—哈爾濱/大連;上海—杭州—深圳
四橫:青島—太原;徐州—蘭州;南京—成都;杭州—長沙
高速鐵路以速度快、舒適、安全著稱,打破了人們對鐵路運輸的慣常思維。在世界“高鐵時代”來臨的背景下,我國高鐵發展對旅游業的影響也日益突顯。
首先,高速鐵路直接沖擊了民航在旅游交通中的地位,改寫旅游交通格局。
民航一直是遠程旅游交通的首選,時速2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鐵給民航帶來了直接的壓力。武廣高鐵在開通100多天后,3月28日起武漢飛廣州的航班從每天最多13班減為最多10班。鄭西高鐵不到50天,3月25日起鄭州到西安航線所有航班停飛。東航董事長劉紹勇甚至表示,高鐵會沖擊國內60%以上的民航市場。春秋航空曾經專門研究過高鐵沖擊航空的課題,發現1000公里、一個半小時以內航程的航線最易受到高速鐵路的沖擊,因為在這一航程,加上到機場和辦票的時間,乘坐飛機的時間優勢并不突出。根據高鐵建設規劃,到2020年,高鐵會形成獨立的客運專線網絡,覆蓋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三大區域———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內的主要城鎮。而這里也是我國民航航線最集中、運量最大、黃金航線最多、航空公司之間競爭最激烈的區域。高速鐵路也將在民航、長途公共汽車、私家車、鐵路、游輪所構成的旅游交通板塊中占據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其次,高速鐵路以其獨特魅力有效吸引旅游市場中的高端商務人群,成為陸路交通的新秀。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商務客人是不同旅游細分市場中消費能力最強的客人,他們價格敏感度低,重復使用頻率高,選擇忠誠度高,且人群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因此這部分客人是不同旅游交通行業竭力爭取的消費群體。高速鐵路在爭奪這部分客人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200公里至500公里之內的出行范圍,與汽車比,高鐵更快、更舒適;與飛機相比,高鐵更準時,且不易受天氣的制約。從舒適性上來講,高鐵雖然速度快,但運行平穩,乘客在車廂內幾乎感覺不到噪音,衛生間條件絲毫不比飛機差。并且乘客可以在列車中上網,手機信號正常,通信聯絡不會受影響,信息的隨時暢通對于高端商務客人來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高鐵網絡的搭建和更高時速機車的試驗,高鐵的優勢范圍將會進一步擴大,成為陸路交通的后起之秀。
再次,高速鐵路將加快區域旅游合作進程,實現區域旅游無障礙。
區域旅游合作是區域之間的一種關系,雖然區域只是空間概念,真正起決策作用的是區域旅游主體,但區域交通條件的改善可以有效增加區域旅游主體合作的可能,為合作創造條件,使彼此的合作成為水到渠成的選擇。石太高鐵(石家莊———太原)的開通對華北地區的旅游合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北京、石家莊、太原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未來幾年內,北京—石家莊、太原—天津、太原—鄭州、石家莊—濟南等多條高鐵將陸續開通,華北地區2小時交通圈成為現實。長城、趙州橋、西柏坡、壩上、五臺山等不同行政區域旅游景點將形成周末旅游線路,華北地區“郊游時代”有望到來。由于高速鐵路的開通,空間距離的縮短,可以有效打破地域限制,根據不同景區之間的相關性和差異性,整合旅游景點,聯合開發旅游產品,設計旅游線路,進行旅游的策劃和營銷,實現“連點成線,以線帶面”的共贏發展模式。
最后,“高鐵休閑圈”的形成,催促沿線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按照規劃,在未來兩三年內,全國各“鄰近省會城市將形成1至2小時交通圈、省會與周邊城市形成半小時至1小時交通圈。北京到全國絕大部分省會城市將形成8小時以內交通圈。”高速鐵路網的布局使沿線城市的距離大大縮短,“同城效應”增強,城市之間的休閑活動更加密集,以高鐵網絡為依托的“高鐵休閑圈”即將形成,城市游憩的范圍也不再局限于城市內部和城市郊區,而是擴大到高鐵所連接的區域城市,環城游憩的旅游發展格局將有所改變。
與此同時“高鐵速度”也給只依靠景區發展的旅游目的地提出了挑戰。單純依靠門票收入的旅游目的地將極有可能成為高鐵旅游經濟的中轉站,游客停留“片刻”即離開,以至于無法分享高鐵速度下城市客源的增加所帶來的更大效益,從而成為單純的“人氣城市”。這也促使高鐵沿線的旅游目的地如果想在高鐵時代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要加快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豐富旅游產品結構,加快實施一批大的接待服務類旅游項目,大力發展旅游購物、餐飲住宿、文化娛樂等行業,提高旅游產業綜合效益。借助高鐵的便利條件,有條件的旅游目的地還可以發展分時度假、產權酒店等新型度假形式,打造高鐵休閑圈中的“第二居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