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寨溝概況
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帶,川西北山山脈南段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原南坪縣)境內的崇山峻嶺中,因有九個藏族村寨(所以又稱何藥九寨)而得名。九寨溝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溝內分布一百多個湖泊,有“童話世界”之譽,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7年被列入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九寨溝以翠海、疊瀑、彩林、雪風和藏羌民族文化風情這“五絕”著稱,其中,水是九寨溝的靈魂,是核心吸引力所在。九寨溝內奇水薈萃,114個被稱作“海子”的高山堰塞湖,17群瀑布,5處灘流,47眼泉水,11段湍流,以1870米的海拔高差,在12座雪峰之間穿林跨谷,逶迤50多公里,故有“九寨歸來不看水”之美譽。九寨溝優美的自然風景加上濃郁的民族特色,匯成了一步璀璨粗獷而又奇幻神秘的高原交響樂,吸引了無數游人慕名到訪。
二、旅游開發的特點
九寨溝的旅游開發帶動了地區經濟結構的轉變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但大量游客的涌入對九寨溝的生態系統造成了負擔,自2000年后,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次的游客涌入,并且數量年年遞增。除了游客紛至沓來,許多影視劇也紛紛到此取景,九寨溝生態系統的面臨的威脅更為復雜。最為轟動的是“張紀中《神雕》劇組被指責破壞九寨溝自然景觀“事件,給九寨溝生態保護區形象蒙上了陰影。
為了處理好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二者的關系,九寨溝風景名勝管理局在旅游開發中工作有以下幾個特色:
1、“溝里游、溝外住”的保護型開發模式
1984年九寨溝保護區剛開放時就提出了“溝里游、溝外住”的保護理念,并于2001年關閉了景區內所有違規賓館,撥專款安置溝內居民,遏制了景區城市化傾向。此外,景區還通過多項舉措貫徹保護性開發的理念,如使用綠色環保觀光車,引進全自動免沖廁所和環保式車載廁所,測定環境承載力,實行“限量旅游”政策等。
2、“人是生物保護區基本組織部分”的社區參與理念
九寨溝的旅游開發強調“人”的作用,注重社區參與,保障當地居民的受益,以實現“保景”和“富民”的協調、發展成果社會共享的目標。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雇傭九寨溝的居民工作,杜絕外來人員對九寨溝旅館、餐館等一切旅游項目的承包經營活動,以保障當地居民的就業和受益,發揮其主人翁的作用,贏得社區居民對于旅游事業的支持。
3、民族風情的絢麗包裝
九寨溝地處具有藏羌民族文化聚居區,濃郁的藏羌風情給美麗的九寨溝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九寨溝14個民族藝術團為游客奉獻藏羌烤羊晚會,集藏羌舞蹈,山歌、宗教儀式表演、民族服飾、民族樂器、藏式婚禮、鍋莊等民族民俗為一體,成為九寨溝旅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豐富了產品的層次和游客體驗。文化因子的注入,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的結合,提高九寨溝旅游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