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文化型旅游度假區內涵
(一)民族文化的內涵
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并負載著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學者把它分為以下幾類: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民間傳承文化,包括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歌舞、民間游樂等;科技工藝文化;信仰、巫術文化;節日文化等。
但是,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可以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任何一種民族文化的內在構成部分都可以分為:顯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飾、飲食、建筑、交通工具、生產工具等;隱性文化,如各民族的倫理觀念、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等;顯性與隱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禮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節慶節日、民間藝術等。從旅游開發的角度看,這其中能作為旅游資源,具有開發價值的往往是那些顯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隱性文化通常情況下難以被外來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難以被作為旅游資源而開發。因此,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是指那些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所利用,并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少數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理論核心是吸引力因素”。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對原有的文化資源進行“加工”、“再生產”,也就是說呈現在游客面前的少數民族文化應是在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下“本土文化的重構和表達”。
(二)民族文化旅游度假的內涵
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區的概念目前還很少提,國際國內都還沒有關于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區的明確定義,因此,基于“民族文化”、“休閑度假”、“休閑度假旅游區”等幾個定義著手,從中推導出“民族文化旅游度假”的內涵:
民族旅游度假是以一個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民間傳承文化,科技工藝文化,信仰、巫術文化,節日文化等為吸引物,以該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和休閑度假設施為載體,為旅游者提供休閑度假為取向的、體驗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動方式。
二、巴厘島民族文化旅游度假開發
(一)概況
巴厘島(Bali)是印度尼西亞島嶼,位于小巽他群島西端,大致呈菱形,主軸為東西走向。面積約5623平方千米,人口約247萬。地勢東高西低,山脈橫貫,有10余座火山錐,東部的阿貢火山海拔3140米,是全島最高峰。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干季約6個月。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僅次于爪哇,居全國第二位。巴厘島氣候屬于熱帶海島型氣候,常年炎熱,全年平均溫度約28攝氏度,每年10月到次年3月為雨季,其它時間為旱季。每年5月到9月因為澳大利亞冷空氣北上,這段時間是巴厘島全年最涼爽的時間,也是巴厘島旅游的最佳季節。
(二)巴厘島歷史及民族特色形成
在爪哇島佛教王國夏連特拉王朝時代,佛教及印度教開始傳入巴厘島。愛爾·卡首次將巴厘島與爪哇島統一,其后經過新柯沙里王朝,1343年爪哇島印度教王國麻諾巴歇再次統一兩地,印度教開始大規模進入巴厘島,并和原來的佛教進行融合。1515年伊斯蘭王國淡目興起并取代麻諾巴歇,于是很多印度教精英逃往巴厘島,由此開始印度教文明的繁榮。1550年巴圖仍貢建立了第一個巴厘島王國。其后進入荷蘭殖民時期。在很長一個時期,殖民者只專注于爪哇島和蘇門達臘的資源掠奪(香料、木材等)和海上貿易,并未將巴厘島納入進來。一直到20世紀初,荷蘭人決定征服該島,巴厘島土著在抗爭無效之后,選擇大規模集體自殺,1906年登巴薩王室貴族幾乎全部自殺于荷蘭軍隊面前。自殺事件經新聞傳到歐洲后引發震動,迫使殖民者實行較人道的統治,巴厘島的傳統文化特色也由此能夠保持下來。巴厘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區,由于深厚的宗教氛圍,巴厘島幾乎所有的文化從形式到內容都與宗教有關。包括舞蹈、雕塑、繪畫,現在島上的廟宇、神龕、橫梁、石基上,隨處可見神像、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等浮雕。
(三)巴厘島旅游度假產品
巴厘島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其區域旅游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度假旅游與觀光旅游共同發展,在產品組合上也是密不可分的。有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游客在巴厘島的平均停留時間是11天,度假客通常會租車或自駕車到東部、中部山區考察民族風情、火山湖泊,到北部觀光農業、考察紅樹林、海豚、珊瑚等等。主要產品有:
1、自然景觀及生產生活方式產品
京打瑪尼火山是座活火山。1917年曾經噴發過,摧毀了無數神社、村莊。但是也同樣帶來了土地的肥沃,火山周圍一帶栽種著柑桔、香蕉、咖啡、椰子等作物。這一帶村民的習俗也和普通巴厘島人不同。他們不進行火葬、土葬,而是天葬。
金巴蘭海灘(Jimbaran Beach)以這里的落日美麗以及漁人作業的方式特殊而出名。清晨、黃昏時在海灘漫跑是件樂事。這里的漁人仍然采用古老純樸的小木舟出海。海濱內增添了許多許多賓館、飯店。在這里傍晚看著落日,聽著歌手們演唱各國歌謠,享用燭光晚餐、海鮮燒烤,別有情趣。
庫塔號稱巴厘島最美麗的海灘。這里的海灘平坦、沙粒潔白、細膩,是個玩沖浪、滑板的樂園。這里附近有熱鬧的商業街,各色巴厘傳統手工藝品、絢麗民族服裝展示,而且還有大型百貨商店。
但近年來過渡的開發已經收到了西方文化的重大沖擊。極度商業化、色情業給這里原本純樸的民風帶來了激烈沖擊。
2、 歷史遺跡及神話傳說產品
海神廟
Tanah Lot(海神廟)蓋在海邊的一塊巨巖上,它是巴厘島最著名的寺廟之一。漲潮時,此廟四周環繞海水,和陸地完全隔離。落潮時方可以相通。海神廟建于十六世紀,祭祀海神。巨巖下方對岸巖壁,有一小穴發現幾條有毒的海蛇,傳說是此寺廟守護神,防止惡魔和其他的入侵者。據說寺廟建成時忽逢巨浪,寺廟岌岌可危,于是寺內和尚解下身上腰帶拋入海中,腰帶化為兩條海蛇,終于鎮住風浪。從此海蛇也成為寺廟的守護神。對岸有小亭可以眺望日落景色,成為巴厘島的一大圣景。廟前兩側有很多商店賣紀念品,更有很多小孩圍著游客兜售風景明信片。
圣泉廟
Pura Tirta Empul(圣泉廟)位于Ubud北邊的Tampak Siring,寺廟環繞一處圣泉而建故名。
一千多年來,巴厘島人認為此廟以及此地兩處可供沐浴的地方可供求取健康和財富。這里的泉水據稱頗具療效。圣泉廟建筑模宏大、完整,在這里可以看到巴厘島所有寺廟的特點。
烏魯瓦圖斷崖
烏魯瓦圖斷崖位于巴厘島最南端。它的背后有一段凄美的愛情悲劇。傳說當地有對門戶不當的青年男女相戀,女方的父親是村長,因此兩人的愛情得不到任何祝福,在絕望之下雙雙投海殉情。為此地平添了離奇色彩。
木雕村
巴厘島是印尼手工藝術品的盛產地,木雕尤其是中的佼佼者。例如Mas就是巴厘島木雕之鄉,這里集中著巴厘島最優秀的雕刻師。我們可以看到雕刻師現場展示手藝,另有一群婦女在一旁做細部磨研。可以比較各種木質的雕刻,增加一些常識。他們同時還出售部分作品。展示的工藝品主題以印度教神話人物及傳統居民的生活風貌為主,還有較大型的家具等等。
3、其他組合產品
阿勇河漂流(泛舟)
阿勇河長11公里,流經上有22處急流點,兩岸均是原始森林的變換景象。可以參加漂流公司,漂流公司有很多,漂流時間也各不相同。但是最好選擇有保險、專門水上教練陪同的。一般橡皮艇上乘坐4-6人,全程路線不低于2小時。
愛之船出海
巴厘島有很多公司提供出海活動,船況、所包含的內容都不相同。但是其中名最知名的要數“QUICK SILVER(快銀號)”、“BALI HAI(巴厘海)”。這兩家船務公司的愛之船活動內容、價格用都差不多。一般安排為全天游(9:15分出海-15:30回來)、黃昏游(18:00出海-20:30回來)。
高爾夫
巴厘島的BALI GOLF AND COUNTRY CLUB號稱亞洲最好的五個球場之一。也是巴厘島最著名的球場。她坐落在NUSA DUA地區,臨印度洋,18洞高爾夫球場。同時球場還備有SPA、別墅等供客人所需。
SPA
SPA及其環境的優雅不只提供一個健身的場所,可以減輕工作、年齡和環境所造成的壓力。巴厘島有多種按摩方式,包括腳底按摩(Foot Reflexology),瑞典式(Swedish),傳統巴厘島式(Traditional Balinese),理療式(Remedial)和芳香療法(Aromatherapy)。
參考:
[1] 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24-25.
[2]李天元.旅游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3.
[3]甘枝茂,王耀峰.旅游資源與開發[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 2000:320.
[4]劉 暉.“摩梭人文化保護區”質疑——論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J]. 旅游學刊 ,2001,(5):28.
[5]巴厘島[EB/OL]. http://www.hudong.com/wiki/%E5%B7%B4%E5%8E%98%E5%B2%9B
[6]曹繪嶷.巴厘島等國際度假旅游地給海南旅游業的啟示[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7] 巴厘島[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4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