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泊型旅游度假區概述
湖泊屬于一種遍在型資源,所以世界各地湖泊型旅游度假區數量也比較多。歐洲的湖泊旅游度假開始于18世紀,發展于19世紀,興盛于20世紀。20世紀70年代后期,大多數歐共體國家半數以上的人口每年至少離家休假一次。經過這種長期的循序漸進的發展,歐洲的湖泊旅游度假區發展比較成熟,有穩定的度假客源市場。我國的湖泊旅游度假在20世紀90年代前,主要以官辦的療養院等為主(如太湖、滇池附近的療養院)。1992年后,建立了國家級、省級的湖泊旅游度假區,當時,國內對度假旅游普遍還不了解,尤其不了解國際上同類產品的發展情況,隨著度假市場的形成,湖泊型度假區也逐漸增多。我國湖泊型度假區眾多,最集中的是長三角地區,以江蘇、浙江兩省最為突出,90%以上是湖泊型度假區。
(一)湖泊的定義以及與度假區的關系
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質(礦物質、溶解質、有機質以及水生生物等)所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并參與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一般來說,湖泊就是指陸地上低洼地區儲蓄著大量的而不與海洋發生直接聯系的水體,并參與自然界的水分循環。因此,凡是地面上一些排水不良的洼地都可以儲水而發育成湖泊。湖泊是湖泊型旅游度假區依托的資源基礎。
(二)湖泊型度假區的定義及特點
湖泊型度假區在學術界還沒有明確定位,但在我國度假區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概括起來:它是利用湖泊資源,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和選擇優越區位,以滿足旅游者休閑康體為目的,為游客提供各種休閑服務和設施的一種旅游度假區。
由湖泊特點和湖泊資源的特點決定了湖泊型旅游度假區的特性,湖泊型旅游度假區的開發與發展,除了具備度假區一般的特征外,與其他旅游度假區相比有著自身的特色。
1、資源特征
湖泊型度假區內各種資源的豐富性,湖泊及周圍蘊涵豐富的資源,他們是在地質、地貌、水文、化學、生物等各種自然因素長期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幾類資源,一是有對人們最有用途的湖泊淡水資源;二是豐富的水產資源;三是湖泊周圍是寶貴的土地資源;四是湖區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這里不僅有宜人的水體自然景觀,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大多文化底蘊深厚。總之,富饒的湖泊是只要開發得當,可持久地為人們提供財富。
2、生態系統特征
湖泊型度假區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湖泊生態系統屬于濕地生態系統的一種,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四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交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關系極為密切。濕地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是生物多樣性的儲存庫。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度假區的建設勢必會影響到湖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度假區開發后,各種度假旅游活動和度假設施融入到湖泊的整個生態循環系統中,使原本比較復雜的生態系統變得更加復雜,湖泊型旅游度假區的生態旅游容量也相對其他旅游度假區小很多。旅游業的發展嚴重依賴生態環境,因此,湖泊型旅游度假區比其他類型的度假區更注重生態意識的培養。
3、功能特征
湖泊型度假區具有多功能性。一般而言,休閑度假是湖泊型度假區最主要的功能;由于湖泊一般有良好自然景觀,或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為湖泊旅游開發提供了條件,游覽觀光成為多數湖泊型度假區另一個主要功能;湖區是當地最為重要的農業基地,湖泊型度假區在擔當旅游度假區功能的同時會依然存在農業的生產功能,但多數是將生產功能與旅游功能結合起來,開展與旅游產品有關的參與型旅游活動,如垂釣、種植、采摘等農業旅游形式,這樣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所以,通常湖泊型度假區是集度假、觀光、生產、居住、生態與游憩為一體的地域綜合體,是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系統、文化系統、景觀系統、基礎設施系統與游憩系統的復合。
4、空間布局特征
湖泊型度假區的空間布局結構具有多重性。湖泊是一個封閉性水域綜合體,這決定了度假區的空間布局應繞湖而建,以湖泊自然景觀為核心,飯店、商店、娛樂設施等環繞自然景觀分布,形成圍繞景觀為中心環核式布局結構。由于湖泊型度假區的多功能性決定了度假區空間布局的離散性結構。如太湖周圍度假區的開發就符合這種特點,環太湖有四個地區開發了旅游度假區,分別是無錫太湖旅游度假區、蘇州太湖旅游度假區、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常州太湖灣旅游度假區。他們都是繞湖而建,同時他們都是綜合性的旅游度假區,自身的布局又呈現離散性。
5、社區特征
湖泊型旅游度假區發展會嚴重依賴當地的社區,具有明顯的社區性特征。這是由于湖泊是生產的集中區,所以周圍會有大量的湖區居民。在度假區的開發與發展中,對它們的生活造成影響,他們是度假區開發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與其他類型的相比,湖泊型旅游度假區社區性更明顯,社區對度假區的發展影響更深。
6、空間競爭特征
湖泊型度假區的空間競爭特點:湖泊屬于遍在性旅游資源,具有共性大、獨特性小、空間競爭替代性強的特點。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并且經濟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和東部地區湖泊較多,這樣,中西部地區的湖泊很難吸引到東部地區的觀光游客,主要吸引了本地的觀光游客。長江中下游和東部地區雖然具有發展度假旅游的經濟基礎,但東部地區海岸線較長,有大連金石灘、青島石老人、海南三亞亞龍灣、北海銀灘等著名濱海旅游度假區。湖泊度假區和濱海度假區的相似性較多,在旅游地空間競爭中,湖泊度假區容易被經濟發達、交通便捷的濱海度假區所替代。最終,長江中下游和東部地區湖泊形成了吸引較多觀光游客、少量度假游客的狀況。
7、開發特征
在開發中,湖泊型旅游度假區有對環境的改善和保護要求高、客源市場針對性強、對定位要求高和更多關注開發帶來的影響的特點。在功能和項目設計上,湖濱度假區項目于海灣度假區相比,其居住、商業等設施的規模稍小,標準也會有所降低。濱水的環境特點也決定了水上運動是主要的游憩方式。除了各種水上運動設施外,濱水區的人行道、自行車道及野營、垂釣區既能保證開敞空間的存在,又增加娛樂性。
二、太湖灣旅游度假區開發分析
(一)區域概況
太湖區域是規劃區依賴的主要區域。太湖是中國五大湖泊之一,平均水面超過3000平方公里,湖區流域約為35000平方公里。該湖有48島,并被72個低山及丘陵所環繞,水面被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及浙江省的湖州市所共享,該湖的行政管理權由上述兩省4主要城市的政府所共享。該湖湖岸線約為370公里,其中230公里在江蘇省境內,其余140公里在浙江省境內。蘇州湖岸線約占整個湖岸線的50%,而最短的湖岸線在常州,不到2%。
該區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左右。最顯著的特征是水資源豐富,水系眾多,典型的江南水鄉地帶。區域位于蘇南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最繁榮的地區之一,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客源消費基礎。
(二)市場分析與定位
1、市場分析
根據2002年統計和調查資料顯示:
98%國內游客——其中包括60%江蘇;30-35%上海;5-10%其他;
市場分割——20%商務/公司;10%度假/休閑;50%觀光;20%娛樂。
2%國際游客——80%常州外企(75%來自亞洲,10%來自歐洲,10%來自美洲);10%居住和工作在長江三角洲的外國人;10%來自于國外的外國人;
市場分割——80%商務/公司;10%度假/休閑;10%觀光。
2、市場定位
市場分析與沿太湖地區的湖濱目的地的比較分析和SWOT分析,對太湖灣旅游度假區定位為中國首創的、在開發和管理上達到國際標準的、一流的,集度假、娛樂、觀光的綜合型湖濱旅游度假區,服務對象為長三角地區的中、高等收入階層的消費者和商務人員。
(三)產品開發
1、休閑——鄉村家園
基于常州市民的收入以及目前為數較少的娛樂設施和區域,城市附近急需開發一個娛樂區域。規劃推薦在太湖灣地區開發一個鄉村家園。鄉村家園一般為不同規模和不同年齡層次的游客團提供不同的娛樂點和設施。
目標市場:常州居民,江蘇有車族。
2、觀光——盤古中心、太湖
如果把商務旅游排除在外,常州市目前旅游產品的比例是以觀光旅游為基礎。計劃中把盤古中心建成關鍵項目以及太湖灣觀光旅游的旗幟性景點,作為觀光旅游和教育旅游的主要形式。其周圍可作為觀光和部分休閑的旅游資源是太湖本身、常州主要景點和大運河。
目標市場:長三角游客、來自亞洲的生態學者和環境專家、學生教育群體。
3、度假與休閑——龍灣和船塢
休閑度假旅游主要集中在龍灣地區,包括一個高爾夫球場,山頂別墅村落和六星級賓館,會議中心和船塢。酒店類型的分布和不同設施允許中高級市場游客從三到六星級酒店中選擇其住宿方式。酒店提供多種健身項目,如SPA、瑜伽、水療等。船塢和商鋪為購物和進餐提供了休閑散步的氛圍。
目標市場:來自長三角的有車族、國內商務游客
4、獎勵旅游——會議中心、龍灣和船塢
獎勵旅游是一個特殊的消費市場。它是公司為獎勵雇員和代理商的業務出色或是為加強和顧客之間的聯系而組織的。如今獎勵旅游越來越多地把培訓研討會和各種會議結合起來,這樣人們就能利用會議之便來參加旅游休閑活動。
5、商務會展旅游:會議中心、龍灣和船塢
基于市場分析和長三角地區會展市場的發展趨勢,太湖灣可以為當地和該區域的國內外企業提供會展設施和服務。會議市場也平衡了旅游市場受季節影響的問題,由于通常會議都是在工作日進行的,因此在旅游淡季也能帶來收益。
參考:
[1]劉家明.旅游度假區發展演化規律的初步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2003,22(2)211-218
[2]王蘇民,竇鴻身主編.《中國湖泊志》前言,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蔡守秋主編.《環境資源法學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張怡,吳驥良.談度假區項目可行性研究[J].規劃師,2004(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