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假區的概念
關于度假區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頗多不同意見。1973年,一家日本咨詢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巴厘省杜阿島度假區詳盡規劃草案中,對旅游度假區的定義提出建議:“旅游度假區是一個綜合性的、高質量的海灣綜合體。擁有完備的娛樂和商業設施。其服務對象是那些高消費游客,他們希望可以找到提供多種設施和廣泛服務的高質量的飯店和度假環境。”當時人們對度假區的認知僅限于“海灣綜合體”。S?Medlik于1985年則認為,度假村一詞顧名思義,“意指人們可以大批量地去度假的旅游中心”。定義中明確指出了度假村與旅游活動的密切關系,也具體談到度假村是度假的旅游中心這一性質。但對度假村特征的概括則顯模糊。我國學者邢銘認為,“旅游度假區即指旅游度假開發區,是我國現存七種城市開發區的一種,它是在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地區)劃出一定范圍,以旅游、娛樂、度假、休養為主要目的的開發區。我國國務院國發〔1992〕46號文件指出:“國家旅游度假區是符合國際度假旅游要求,以接待海外游客為主的綜合性旅游區。”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來臨,國內游客也大規模地加入度假行列,休閑度假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二、度假區的性質
綜合以上的定義,旅游度假區應該至少具備以下三個性質:第一,度假區應是環境質量和區位條件較好的旅游地,游客能在其中擺脫城市帶來的負面效應,欣賞優美的風光,享受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放松心情;第二,以滿足旅游者休閑康體為目的,游客期望在度假村中恢復心身健康,減輕疲勞;第三,度假區應該是能為游客提供各種休閑服務和設施,旅游功能相對完整獨立的旅游目的地整體。
三、度假區的分類
按照度假區依托的資源類型來劃分,可以作以下分類:
(一)海濱旅游度假區
海濱度假是世界上最傳統的度假方式之一,率先流行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區,然后逐漸擴散到歐洲和亞太地區。與其他的度假區類型相比,海濱旅游仍然占有絕對優勢。陽光、海岸、沙灘三大基本要素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人前往馬爾代夫、巴厘島、夏威夷等旅游勝地享受自由休閑的時光。中國有1.8萬公里陸地海岸線、1.4萬公里海島岸線、6500多個島嶼,沿海灘涂面積20799平方公里。漫長曲折的海岸線造就了萬千氣象,我國既有中溫帶、暖溫帶的海上景致,還有熱帶、亞熱帶的海洋風光,濱海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按照區域可分為六大濱海旅游區:環渤海灣海濱旅游帶(大連、秦皇島、青島等),長三角海濱旅游帶(上海、連云港、寧波、杭州等),海峽西岸海濱旅游帶(福州、廈門、泉州等),珠三角海濱旅游帶(海口、三亞等)。
(二)溫泉型度假區
溫泉旅游度假區也是一種傳統度假區。1326年,第一個溫泉療養地“斯巴”(spa)在比利時南部一個靠近列日的小鎮興起,后來“spa”演變成溫泉度假的代名詞,代表了一種放松身心的養生體驗。就我國而言,溫泉度假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代,張衡在《溫泉賦》中說:“有疾病兮,溫泉泊焉”,闡述了溫泉的醫療功效。歷史上著名的溫泉療養勝地比如北京的小湯山、西安的華清池、云南的安寧溫泉等。如今溫泉度假已成為流行的度假形式,主要有六大景點開發模式:一,溫泉景區模式——“特色溫泉+景區”;二,溫泉會議中心模式——“溫泉+會議休閑”;三、溫泉休閑樂園模式——“溫泉+運動游樂”;四,溫泉康復基地模式——“溫泉+康復療養”;五,溫泉生態莊園模式——“溫泉+生態農莊”;六、溫泉度假區模式——“溫泉+旅游地產”。
(三)湖泊型度假區
湖泊型度假區是利用湖泊資源,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和選擇優越區位,以滿足旅游者休閑康體為目的,為游客提供各種休閑服務和設施的一種度假區。我國湖泊眾多,發展湖泊旅游有著優良的先天條件,從成因上來看,有構造湖、火口湖、堰塞湖、河跡湖、海跡湖、風蝕湖、冰蝕湖、人工湖等等。國內的湖泊旅游度假在20世紀90年代前,主要以官辦的療養院為主(如太湖、滇池附近的療養院),90年代后建立了國際級、省級的湖泊度假區。我國的湖泊度假區最為集中的是江蘇、浙江兩省,比如太湖、天目湖等度假區。作為旅游資源的湖泊可以在以下幾個層面進行開發:核心層是湖面旅游,在核心水域上進行旅游活動,如觀景,水面運動等;周邊層是湖濱觀光和休閑活動;延展層是環湖觀光帶,在更大范圍內開展觀光、休閑、療養活動。
(四)山地森林避暑旅游度假區
有“天然氧吧”之稱的山地森林是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特別是在夏季,山地森林的氣溫低于平原地區,因而成為避暑型旅游度假區選址的重要地方。阿爾卑斯山是著名的山地森林式旅游度假區,國內的廬山、雞公山也很受歡迎。我國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北部、西南部,尤其是我國的東北地區。
(五)高爾夫、滑雪等運動型旅游度假區
高爾夫運動是在陽光、綠地、湖泊為主調的場地上開展的一種集運動、休閑、健身、娛樂和社交為一體的體育活動,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作為一種高端運動旅游形態,高爾夫是綠色、陽光、健康和高雅的代名詞。一般選擇風景優美的區域,采用“高爾夫+度假村”的組合模式,采用會員制,開展商務、會議旅游。滑雪度假旅游是冬季旅游的熱點和支柱,特別是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山地地形優勢,使滑雪運動成為東北地區冬季旅游營銷的主題。如今在大城市的郊外,比如上海、北京等地,涌現了諸多人工滑雪場,以滿足都市人群的周末休閑需求。
除了按資源進行劃分,還有其他劃分方式,譬如可以按功能劃分為觀光型旅游度假區、療養型旅游度假區、娛樂型旅游度假區、體育型旅游度假區;按區位條件劃分為資源型度假區、客源型度假區、客源資源型度假區等。
四、旅游度假區的發展趨勢
(一)文化性和主題性
產品的同質化是很多旅游度假區欲求得發展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為了突破發展的瓶頸,在度假區的規劃和建設中,越來越強調對度假區的“人文關懷”。強調提煉出主題,以突出差異性。典型案例比如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規劃以“生態”、“文化”、“科技”為主題,通過文化和生態理念的注入,結合聲光電現代科技的應用,形成獨特的旅游體驗,提升了度假區的內涵,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度。
(二)整體性和綜合性
如今的度假區已經不局限于某一種功能,而是強調集觀光、休閑、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度假區,以滿足不同游客的多種需求,形成綜合性、多樣化的度假體驗。
(三)度假區房地產化
以旅游為導向的房地產開發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地產開發模式。度假區是旅游地產開發的重點區域。2003年前后,產權式酒店、分時度假開始進入國人視線,各種主題的旅游房地產也隨著度假村旅游的繁榮而蓬勃發展。度假旅游與觀光旅游不同,“生活在別處”的理念可以反映度假旅游對生活體驗的重視。因而休閑房地產的建設是度假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分時度假、時權酒店等各種新概念如何有效地契合國人的度假觀念和消費理念,發揮好資源配置的作用,仍然是今后在實踐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