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現代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文化旅游發展現狀與當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很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但品牌影響力很有限。我們現代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產業化觀念不足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管理模式,比較重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而忽視文化的經濟功能,導致一些相關管理部門的文化產業觀念薄弱,對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適應新形勢新時期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缺乏深刻認識。對現代文化旅游業的產業功能、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結合缺少正確認識。
正因為對文化旅游業的性質、地位、特點、規律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對文化旅游業的開發存在許多誤區。對發展文化旅游業的思路不清晰,缺少新時期文化經濟理念上的創新,更缺少對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對策和措施,產生了“文化資源多,但開發利用不夠;歷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的現象。
2、可持續發展觀念弱
現代文化旅游產業作為一個著力培育、快速發展的新興重要產業,需要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較強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景區(點)規劃。但現有的各景區景點已有的規劃,多數僅只限于滿足于審批項目、爭取資金和近期開發建設,在詳細程度、操作實施、合理利用資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導景區開發建設和發展提高。更沒有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策劃的旅游產品特色不明顯,雷同性高,參與性與娛樂性項目偏少。
3、品牌競爭力不強
現代文化旅游發展上,我國還缺乏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力的旅游產品。目前,全球已有49個飯店國際品牌進入了我國旅游市場,我們還沒有一個品牌走出去;美國迪斯尼主題公園在香港、上海“登陸”,我們也沒有一個主題公園走出去。此外,如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英國倫敦的歌劇、俄羅斯莫斯科的芭蕾舞劇等,成為國際游客必看的旅游演藝節目,我們也缺乏此類品牌影響力大的旅游演藝節目。我國更多還是偏向形象宣傳,從形象推廣走向產業推廣,無論在思想觀念上還是具體辦法上都還存在很多不足,從而也導致了我國現代文化旅游品牌競爭力整體不強。
4、旅游商品特色不明顯
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與深厚人文資源形成反差的是,旅游產品開發缺乏專業性和創新性,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文化特色也體現不足,各地缺乏統一品牌,旅游商品且產品質量普遍不高。
5、旅游產品雷同性高
現代文化旅游產品創意性應用不足,存在產品雷同性高的特點。在實際旅游中,很多景區體驗內容雷同,體驗方式一致,資源特色沒能充分表現出來。主題模糊,特色體驗少,沒有對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同質化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容易導致旅游者的消費倦怠。
6、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文化旅游經營者、管理者和服務人員的整體文化素養還有待提高,現階段大多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階段,與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要求還不適應。旅游服務人員的培訓工作,需要在思想上重視和措施上加以落實。
(二)現代文化旅游的發展方向
1.文化創意
現代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現代文化旅游發展,文化創意旅游將是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文化創意旅游是以文化旅游為基礎,加上創意元素而形成的。文化是創意的基礎與平臺,是是創意產業價值鏈的上游。文化提供創意所需素材,創意是以人的創造力對既有文化進行創新和突破,激發想象和形成創造的力量。文化創意可以激活區域的無形資源,化無形資源為時尚消費品。離開了創意,文化旅游亦將會失去生命力。通過文化創意整合區域資源,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2.創新發展
創新是現代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包括模式創新、管理機制創新、服務創新。目前文化旅游體制機制、內容形式、傳播手段和發展業態等方面創新有廣闊空間。既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要發揮政策的導向性作用,要落實好《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意見》的有關政策措施,注重體制和機制改革創新。許多旅游服務企業正在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倡導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標準化服務。
3.科技依托
現代科技為旅游發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空間,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旅游文化。信息技術在文化旅游業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將不斷增大,未來將逐漸形成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游企業。現代高新技術也將不斷被應用于旅游演藝節目中,從而推進旅游文藝演出形式創新,提升旅游演藝節目創意。現代高新技術還將應用去其他各類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服務設施等方面。旅游信息服務功能建設將不斷加強,從而提升面向游客的文化演出、文化產品的信息服務和從業人員的科技涵養。
通過改革創新和依靠科技進步,將打造更多類似于深圳華僑城、杭州宋城集團、浙江橫店影視基地等這樣的文化旅游企業,創造更多《印象劉三姐》《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漠敦煌》這類制作精美、演繹精湛、格調高雅的旅游文化演藝作品,為古老又現代的文明中國,揚起現代文化旅游的風帆。
4、轉型發展
現代文化旅游正向娛樂化和休閑化方向轉型。娛樂化將是現代文化旅游的重要特征,以歷史文化、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面,通常文化深沉厚重,旅游產品也相對枯燥單一,因此,過去文化旅游產品會缺乏看點,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會有 “白天看廟,晚上睡覺” 的說法。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和體驗經濟時代后,游客對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悅的雙重追求,傳統的旅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輕松活潑、豐富多彩、寓教于游、游娛結合的旅游方式更適應市場需求。
5、延伸消費
現代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將會越來越重視時空的擴延,通過時空擴延來延伸旅游消費。從供給的角度看,延長消費時間無疑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從消費角度看,這樣可更大限度的利用時間感受文化,告別“白天看廟,晚上睡覺” 的枯燥安排,使消費實現時間價值最大化。現代文化旅游將傳統文化旅游消費從12小時延伸至24小時,即夜生活產業的出現與繁榮。在空間上,現代文化旅游活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化旅游景點,而是向同樣可以滿足其文化需求的酒吧、書吧、旅游信息交流場所(各種旅游信息交流中心)、音樂、劇院等場所延伸,這些地方的消費主體除了城市居民之外,就是旅游消費者了。
參考文獻
[1] 趙翠俠. 旅游產品開發應做足“文化”文章[J].社會科學家,2004(4)
[2] 國家旅游局局長:以現代旅游“激活”文化寶藏. http://www.36tv.cn/viewnews-163214-page-2
[3] 文化旅游及其資源開發芻議[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24(2)
[4] 馬曉冬,翟仁祥.論旅游文化資源及其開發——以蘇北地區為例.人文地理,2001,16 (6)
[5] 徐菊鳳.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2005,20(4)
[6] 馬波.文化旅游學[M].青島:青島大學出版社,1998.
[7] 魏小安,1987,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A].旅游發展與管理[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8] 郭麗華.略論“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4).
[9] 于嵐.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
[10] 許志暉,丁登山等.對南京文化旅游開發模式與整合重點的探討[J].人文地理,2006(3)
[11] 劉永生.論文化旅游及其開發模式[J].學術論壇,2009,(3)
[12] 張曉楠,王穎. 現代文化旅游產業的突破與趨勢.商業經濟評論
[13] 莊大昌. 南京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策略研究.商業研究,2006(6)
[14] 王誠慶.后奧運時代的北京旅游業
[15] 鄭斌,劉家明等. 基于“一站式體驗”的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研究.旅游學刊,200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