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機制
(一)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研究
遺產保護起源于歐洲,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設立了遺產保護機構,列出遺產清單。為了更好地在人們心中樹立遺產意識,1984年法國人又創建了首個文化遺產日(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意大利則每年舉辦“春天”、“夏日”、“秋實”或“冬眠”等各種遺產保護主題活動。遺產概念從一個國家走向全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功不可沒,1972年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上倡導并締結了《遺產公約》,這是人類文明進步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到2011年6月,《世界遺產名錄》收錄的遺產總數為936項:其中183項為自然遺產,725項為文化遺產,28項為混合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從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遺產公約》以來的近40年時間里,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和亞洲的日本、韓國在研究遺產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遺產保護與利用中采取中央、地方和民間三管齊下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法國,現有的遺產資源僅有5%歸中央政丄府管理,其余為地方政丄府和民間管理。
在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國外已經形成較完整的研究評價理論體系,突出表現為遺產資源的價值評估、遺產資源的維護資金分配、遺產地的空間規劃等理論與方法的創建與發展。
遺產資源的價值評估。從遺產資源的價值來看,國外把遺產的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指直接從遺產地設施和服務中獲得的收益,非使用價值是指遺產間接的、精神的、抽象的價值,如選擇價值(option value)、存在價值(existence value)、饋贈價值(bequest value)。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對遺產資源價值的評估有多種方法,如成本核算法、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假設市場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簡稱CVM)等,其中對遺產資源的福利價值的評估常采用假設市場法,并用消費者意愿調查法來實施。對于自然遺產地,國外學者著重對其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價,如運用多模型多策略評估方法,并結合特菲爾法,確定影響因子的權重,形成多策略分析法(Multiple Criteria Analysis)。
(二)國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機制
1. 合理的投入機制
國外歷史文化遺產在資金投入上形成一套長效的機制,從而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眾所周知,持續充足的政府資金投入和社會的廣泛參與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保證。
在發達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來源主要是政府、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和個人(志愿者)多方參與的運作機制。其中,政府起主導作用。美國對文化遺產的管理是國家公園制度。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手冊》明確規定,國家公園是社會公益事業,根本不同于以贏利為目的的旅游開發區,國家公園的保護經費由聯邦政府撥給國家公園管理局。這樣,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每年聯邦政府撥給20億美元保護經費給國家公園管理局。與此同時,聯邦政府還通過稅費減免和降低門票價格等措施,鼓勵社會各界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投資。據統計,1999年來自社會捐助款達23億美元。在英國,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財政專項撥款和貸款,是保護資金最重要的來源,非政府組織的捐贈和志愿者個人的捐款也是經費的重要來源。除此之外,志愿人員的義務勞動、無償提供房產和固定資產,也可納入資助范圍。在保護資金的具體投入與運作方面,英國政府授權各種團體負責實際運作。由于與政府關系的密切程度和承擔責任不同,各保護團體獲得的政府撥款也不同。同時,在英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在官方,而且在民間也有相應的保護組織,主要有由環境部所規定的5大組織:古跡協會、不列顛考古委員會、古建筑保護協會、喬治小組和維多利亞協會。由于介入法定程序,每年英國政府給以上5個團體相當的資助。在日本,逐步形成以國家投資帶動地方政府資金相配合,并輔以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及個人的多方合作。國家和地方資金分擔的份額,由保護對象及重要程度決定。日本規定對傳統建筑群保護地區的補助費用,國家及地方政府各承擔50%,對古都保護法所確定的保存地區,國家出資80%,地方政府負擔20%,而由城市景觀條例所確定的保護地區一般由地方政府自行解決。
一些發展中國家對遺產保護的投入也非常重視。如印度每年國家投入約合3.1億元人民幣;墨西哥每年國家投入約合14.2億元人民幣;埃及旅游點門票收入的90%上交國庫,再返還給文化遺產部門,用于文化遺產保護,政府每年用于伊斯蘭古建筑的保護經費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
2. 完善的保護體系
完善的保護體系主要是指科學、高效、精簡、完備的管理網絡體系,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中發揮主導作用。世界上最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之一的意大利,建立了多層次的歷史城市建筑保護和管理機構,并形成了保護機構網絡。意大利歷史城市和古建筑保護和管理機構主要由國家文化遺產部負責,各大區、市則設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如羅馬,市政府下設有相關辦公室對全市、歷史城市區、發展區、文物古跡區和古建筑區分別規劃管理,其中羅馬市設有總體規劃辦公室,負責全市總體規劃,重點是全市的生態環境、城市交通干線、地區城鎮的發展。羅馬市歷史城區建筑保護辦公室運用微機系統對歷史城區的街區保護、建筑維修、私人住宅改建和居民生活環境改善進行 全面管理。羅馬市郊區辦公室組織管理郊區市政建設項目,規劃管理郊區各小區的配套建設,負責重點小區改造規劃的實施。除了國家各級政府機構外,意大利還有一些保護歷史城市和古建筑的民間團體,如“我們的意大利”在全國有200多個分會,2000多個會員。該組織在推動政府建立法律、健全制度、保護遺產、社會宣傳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法國除了國家和各城市設立有專門管理歷史文化遺產的機構外,各類受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所在地也分別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美國國家公園系統由聯邦政府內政部下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直接管理,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全國50個州劃分為7個大區,分別管理全國200多個不同類型的國家公園,每個國家公園都是獨立的管理單位,公園的管理人員都由總局直接任命、統一調配,直接對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所有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統一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中心全權負責。澳大利亞對大堡礁的旅游管理包括一系列完整嚴密的計劃,主要有分區計劃、地點計劃、管理計劃和25年戰略計劃。這些計劃從空間上覆蓋了整個遺產區域,并對敏感地帶和關鍵地點給予更細致和特別的管理。在時間上,除重視日常管理外,還注重戰略管理,使大堡礁的保護和資源利用具有可持續性,而不僅僅看重眼前利益。這一系列的計劃成為大堡礁旅游管理各項工作的指導,保證了整個旅游管理過程都貫穿了對世界遺產保護理念的實現。
作為我國近鄰的日本,在保護歷史文化體系中的成功做法頗值得我們借鑒。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由文物保護行政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這兩個相對獨立、平行的組織機構共同負責。與文物保護直接相關的事務歸國家文部省文化廳,與城市規劃相關的事務歸國家建設省城市局。為了給政府決策提供高層次的參謀,使行政與學術有效地結合起來,地方政府機構中還設立法定的常設咨詢機構——審議會,其作用是提供技術與監督。日本的國家公園由環境廳與都道府縣政府、市政府以及國家公園內各類土地所有者密切合作、聯合管理。國家公園的管理就是與公園的其他用途使用者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作,通過合作管理體系來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日本的國家公園建設往往是由政府與私人合作進行。一般情況下基礎性工程如道路、自然小徑、野餐地、停車場、野營地和廁所由政府負責建設,而能夠收費的設施如客房和交通設施則由私人投資興建。
3. 科學的保護理念
開發與保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觀念,都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產生重要影響。許多國家,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采用分區管理和分級管理結合、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結合、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以實現歷史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分區的方法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手段,并且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利用。在美國就有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之分,不過國家公園局與州立公園的聯系很弱。但州立公園確實起到了減輕國家公園旅游發展壓力的作用。日本則根據《自然保護法》劃分為荒野區、自然保護區和地區自然保護區3種類型,根據《自然公園法》,又劃分為國家公園、國定公園和地區性自然公園3類。q9澳大利亞的卡卡杜公園,就是根據保護的需要劃分成4個開發區,第一區建有旅店、飯館及良好的公路和停車條件;第二區僅有簡單的旅店,停車場減少;第三區僅提供野外宿營地和簡易公路;第四區僅有人行小道和簡單的營址,這樣極少數的游客才能到達第四區域,即需要重點加強保護的區域。同時各個區域的劃分和管理措施也隨時變化,不斷調整,例如有的地區在開放一段時間后,又實行半封閉半開放。
分級手段也是各國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的常見手法之一。意大利把文物保護分成4個等級:第1級是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建筑藝術精品,稱之為“重要文化價值建筑”,其保護方法和我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類似,即一切按原樣保存,保護原物不得改變;第2級指具有特色的建筑,對此稍松一些,室內外的可見部分不可改動,但結構可以更新;第3級是地方價值建筑,僅保存外觀,室內可以改動,增加現代化的設施,以便更好地加以使用;第4級指上述文物建筑周圍環境中的一般建筑,只保存其外形,只要原樣不改可以重建。這樣,國家根據文物的保護級別,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
許多國家都采取措施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如法國、韓國等國都十分注重保護和弘揚本國的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吸引公民自覺加入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行列。英國同樣十分注重開發文化遺產資源,旅游業十分發達。倫敦兩日一次的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換崗儀式,幾乎每次都吸引數萬至數十萬游客。日本也一樣,積極發掘民俗文化資源,吸引旅游,增加收入。日本一年一度的焰火大會,是日本人最有特色、最為普遍的傳統活動之一,也是日本之夏的時令風物,僅東京的焰火大會,每年都有近百萬人觀看,吸引了大批外國游客。
此外,國外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過程中,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旅游設施與生態系統相協調、引導健康旅游行為,避免對文化遺產的破壞。馬來西亞的古那穆魯國家公園和尼亞國家公園的接待設施都是二層的傳統民居建筑,它們的高度都低于當地森林的高度,其色調大多是木色,采用分散在森林中的布局。許多建筑是依生態環境有序而建,因此許多古樹和名貴林木并沒有因建設而受到破壞,在公園內沒有建筑物是用水泥和石塊構建的。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綠島公園,游客不許帶走任何自然物體(包括貝殼),違者將被處以高額罰款。在新西蘭的卡巴提島,游人在上島觀鳥前,必須經過一天的相關知識培訓,然后洗澡消毒,不許自帶食物和背包,上島后的行為須舉止文明,島嶼上也沒有明顯的建筑設施,當游客離開時,可見到這樣的標識牌:“除了你的腳印,什么都別留下”。
4. 完備的法律保障
國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經驗表明,遺產保護法律先行。國外普遍采取的方法是不僅立法保護,而且法律保護體系和法律監督體系同樣完善。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中,法國針對相應的遺產概念,確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監督體系、公眾參與體系等,使得保護制度法制化。早在1913年,法國就制定《保護歷史古跡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保護文化遺產的現代法律。1962年,法國又制定了“歷史性街區保存法”,亦稱“馬爾羅法”。1930年英國政府制定了《古建筑法》,對于保護古建筑做了具體規定。1967年英國制定了《城市環境適宜準則》。1943年,德國立法規定改變歷史建筑周圍500米環境要得到專門的批準。1962年,德國還進一步制定了保護歷史性街區的法規。與此同時,俄羅斯、匈牙利、西班牙等國家都先后制定了有關法律。意大利專門立法對歷史文化名城實施成片保護,房屋拆遷、維護必須依法,不得擅自修繕。俄羅斯立法規定世界遺產區域內不準亂拆亂建。
二、中國歷史文化旅游發展及啟示
文化與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國古老文明的基本特點。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正是這一觀念的極佳反應。無論名山大川,還是歷史古跡,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相互依存,完美地統一于一體,這種自然與人文資源相互依存,完美地統一于一體,這種自然與人文的組合特質已成為我國世界遺產地的獨特魅力所在。
我國是世界遺產大國,遺產旅游提高了中國世界遺產的知名度,使人們更珍惜和愛護世界遺產,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注意、了解、欣賞它們,使它的自然美學價值和不可估量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而認識中國世界遺產的價值的人越多,保護的意識也就會越來越高。遺產旅游將遺產地的特色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獲得的收入部分用于遺產保護,從而使世界遺產保護有了經濟上持續的保障。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并為旅游關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文化旅游是我國旅游業近來年的主導,眾多省市自治區及直轄市將文化旅游列入政府報告和規劃,部分省市自治區甚至將其直接列為區域戰略性支柱產業。各地爭奪、整合和共享文化旅游的優勢資源,正逐步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產業融合,其產業鏈條初步成型,并為今后十年的旅游行業深層次改革奠定了基礎。
遺產是和諧社會中精神文化的載體,是各國、各地區尋找“身份”、“名片”的載體,吸收國外遺產研究的經驗,結合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我國遺產應當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重視遺產的非物質價值研究。遺產具有物質價值和非物質價值,其中非物質價值遠大于物質價值。對于文化遺產而言,在利用其旅游、觀光功能的同時,更要重視其教育、科研、道德、倫理、地方文脈傳承等方面的作用;對于自然遺產而言,在利用其經濟價值的同時,要重視其生態服務價值。各地應當重視遺產的保護,重視遺產博物館(包括數字遺產博物館)的建設和展示,重視遺產在社會當中的教育、啟迪、感化功能。極大部分遺產地應當作為社會公共福利設施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至少對青少年學生和老年人免費開放。
重視遺產在人地和諧關系中的作用。遺產資源是以人為小心的價值體現,反映較長的歷史時期以來人類協調人地關系所做的努力。因此,要在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來看待遺產的形成,引導遺產在社會和諧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國學術界積極研究京杭大運河、哈尼梯田、客家土樓民居等,正反映這一趨勢。
遺產保護、利用在類型與區域上的公平性。全面、協調研究遺產資源,既要重視文化遺產資源,也要重視自然遺產資源;既要重視東部地區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也要重視中、西部地區遺產保護與利用;既要重視城市地區的遺產保護與利用;也要重視廣大農村地區的遺產保護與利用。當務之急是要聚集自然科學領域的專家和一部分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加強對我國自然遺產的普查、登記、遺產價值研究,特別要加強對我國西部地區名山、大川、典型地質構造、化石遺跡的遺產價值研究。這是搶救中華文化的關鍵一步。此外,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整理、保護和利用廣大農村的遺產資源。
利用信息技術保護、規劃、管理遺產資源。我國已進入信息時代,利用計算機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可以實時監控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地帶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的動態變化;利用計算機虛擬顯示技術和仿真技術可以模擬遺產資源在各種外力的脅迫下產生的變化,并制定合理的規劃、調控方案;利用網絡技術和三維顯示技術還可以實現遺產虛擬旅游,使大多數遺產地既能夠為全人類所享用,又能保護遺產本身。
參考文獻
[1] 王星光,賈兵強. 國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廣西民族研究》. 2011(7)
[2] 陳金華,秦耀辰,孟華. 國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進展與啟示.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