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歷史遺產是人類共同繼承擁有的寶貴財富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開展,人們渴望舊貌換新顏,作為文化遺產的許多歷史遺跡被視為過時的廢物,在推土機的轟鳴下化為烏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交往與旅游業的興盛,使人們越來越看重不同文化的價值,通過旅游去體驗不同的人文與大自然。于是,人們開始發現原先那些應該推倒拆除的“危房陋屋"反倒更能吸引游客,于是趕緊剎住推土機。為吸引更廣大范圍的游客,人們渴望世界范圍的認同,渴望一個國際品牌。雖然至今沒有一個旅游業國際品牌的評選,但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和它的稀有性使其贏得了全世界游客的認可,久而久之,成為了旅游界的知名品牌。
世界文化遺產的殊榮對旅游業的推動是顯而易見的。這一殊榮不僅意味著對受封對象的國際認可,也往往會提高其所在地區和國家的知名度。許多過去不為人所知的“荒蠻之地",比如非洲和亞洲地區的森林公園,在登上《世界遺產名錄》榜后聲名鵲起,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世界遺產可以享受國際援助、技術支持、免受戰爭或人為破壞等一系列優惠待遇,這無異于獲得了“國際通行證”,為其躋身“國際旅游熱點俱樂部"開創了一條捷徑。
世界遺產作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以其具有的獨特的風景景觀、厚重的文化底蘊與悠久的歷史,歷來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關注。近年來,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與國家交通網絡的完善,世界遺產地旅游已經成為民眾最受歡迎的旅游形式,并成為提高文化、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和增加人的心理機能的重要一環。
二、旅游業與歷史學相互促進發展
文化及體現在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維系民族自下而上的生命線和靈魂。加強文化素質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激烈交叉沖突中,使中華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發揚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旅游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它使旅游者在變換地域、開闊視野、認識客觀環境中,增加益智,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因而,在一定意義上,旅游活動是旅游者懷著對美的向往與追求所進行的一種審美活動。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極其豐富的同歷史有關的旅游資源,旅游學同歷史學關系非常密切,旅游業離不開歷史和文化知識,而旅游業的發展則可促進歷史知識的普及和歷史學的繁榮。顯然,二者相互促進和協調地發展,對于加強民眾的文化素質和民族精神教育,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是極為有利的。
現代旅游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的,為了更好地繁榮現代旅游,就必須了解和研究旅游的歷史沿革。旅游史研究的內容相當豐富,同歷史學關系密切,涉及到特定的歷史背景、史料的運用和歷史制度等方面。無數事實表明,只有具有相應的歷史學修養,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歷史類人文景觀,不斷提高旅游業的實際效益。
歷史學的發展必然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也將促進歷史學的繁榮。結合歷史學與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和形勢,探討旅游學與歷史學間的關系,將有利于開拓從業人員的視野,進而提高旅游層次。
參考文獻
[1] 王星光,賈兵強. 國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廣西民族研究》. 2011(7)
[2] 陳金華,秦耀辰,孟華. 國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進展與啟示.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