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意農業的基本類型
(一)農業資源替代
針對本地的農業條件,用充裕資源替代緊缺資源,或通過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緊缺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取得資源替代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這種創意理念,可以適用于任何國度任何地區。 以色列的設施農業與節水灌溉,是農業資源替代的典型案例。
(二)創意農業產品
通過科技創意、包裝創意、栽培創意、用途轉化創意、親情創意等手段,充分利用農業副產品和廢棄物,改變了農產品傳統的食用功能和傳統用途,使得普通農產品、農業或生活廢棄物變成了商品、紀念品,甚至成為藝術品,從而身價倍增,提高了附加值。
1.新科技和栽培技術應用
利用農業與高科技結合,打造農產品的新奇與極端的特質,提高知名度或吸引游客,或進行某種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如玻璃西瓜、盆栽果菜、異型果、曬字果等。
2.農業廢棄物利用
發揮創意與巧妙的構思,不僅將農業廢棄物用作材料和能源,亦通過對其形、色、物質材料及精神文化元素的利用,變廢為寶。如用廢棄的魚骨作畫;用農作物秸稈作畫,編織草鞋、手提袋、動物、寵物籃、雜物籃等;用樹葉或樹枝粘貼寫意畫;用鳥蛋或禽蛋殼做工藝品(花盆、彩繪、蛋雕等);用樹根作根雕等;用貝殼做各種造型的工藝品;用核桃殼、杏核、桃核等做雕刻工藝品;用玉米苞葉、松果、棉花殼等做干花等。
此類創意農業不僅可以在大城市郊區的觀光農業園內發展,在遠離城市的農業主產區也可以作為一種產業來構思與開發,通過產業化的方式,形成批量,降低成本,創建品牌,在把農業廢棄物轉變為致富資源的同時,可以產生大量的勞動崗位和有價值的商品,豐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3.農產品用途轉化
在尊重農產品傳統功能的基礎上,挖掘它的多重特性與其他功能,以提高其經濟價值。如通常用來食用的各種豆類,可以用來制作畫、小飾品如豆塑畫、手鏈、手機鏈等;通常長在田間可供食用的果樹或蔬菜,可以將其微型化,做成觀食兩用的盆果、盆菜,如朝天椒、彩色西紅柿、彩色茄子、五彩椒、盆栽草莓等;用干谷穗做干花等;五谷畫;木材做木炭畫等。
(三)農業過程利用
把農業生產與銷售過程中有趣的一面( 或有感官刺激、或有教育意義的一面) 剝離并展示出來,供城市市民和游客參與, 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提高農民的收入。如撒網捕魚的過程(如浙江省千島湖有機魚休閑觀光園區推出的巨網捕魚項目)、茶園采摘加工過程、鮮花提取香精的過程等。
(四)創意農業景觀
利用農業生產所特有的生態環境,通過藝術創意、文化創意,打造獨特農業景觀,為城市居民提供觀光旅游甚至休閑度假的服務。如上海奉賢菜花節、美國的玉米迷宮、河套地區的向日葵花田等。
(五)農業節慶開發
主要是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和開發出的節慶活動,是“農業搭臺、文化表演、經濟唱戲”的一種創意,是體驗式和消費式結合的農業創意產品,常常兼具吃、玩、賞、教等多項功能。農業節慶開發應是創意農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節慶活動的組織,可以提高農業生產者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也可以在本地掀起旅游農業的高潮,促進農產品的市場銷售。主要包括
1.農作物類節慶
主要為各類花卉節慶、水果節慶、蔬菜節慶、谷物節慶等,如北京平谷的桃花節,北京大興的西瓜節,南京國際梅花節,各地的葡萄節等。
2.動物類節慶
以某種動物為主題,開展農業節慶活動。如各地的螃蟹節,密云的魚王美食節,懷柔的虹鱒魚美食節等。
3.民俗文化類節慶
農業民俗不僅是一個地區在歷史積淀中形成的農業文化,農業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區域在長期的農業發展中所形成的生產生活習慣風尚。它包括農業生產習俗、農村生活習俗、鄉村歲時節慶習俗、農民禮儀處世習俗、農村游藝競技習俗和社會組織習俗等等。世界各地擁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俗節慶活動。
4.綜合活動開發類節慶
綜合活動節慶開發,涵蓋了農業活動的多方面,如南京農業嘉年華,北京房山的農耕文化節,北京大興區的農民藝術節等。
(六)農業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依靠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與人工調控能力的復合作用,使部分或單獨受損的生態系統達到相對健康的狀態。如北京市門頭溝區“生態修復科技綜合示范基地”是全國首家生態修復科技綜合示范基地,自2005年實施生態修復工作以來,修復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恢復景觀和植被后,先后建成休閑公園、果園和特色種養殖基地,成功地將生態修復的公益性向區域發展的推動力方面擴展,實現了生態修復向生態產業的轉變。
(七)創意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內容十分豐富。農業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與飲食密切相關的產業,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農食文化,讓游客既大飽眼福,也大快朵頤。比如在北京郊區,富有創意的飲食文化開發有:延慶縣柳溝村的“火盆鍋豆腐宴”,懷柔的虹鱒魚宴、南瓜宴,大興的西瓜宴,平谷的桃花宴,通州的田桑宴,以及房山以野豬為主的藥膳和懷柔的板栗宴等。
(八)醫農同根開發
“醫農同根,藥食同源”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中醫藥學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有選擇性地吃一些食用農產品,可以有針對性地治療某些疾病。食療一直被中國人所推崇,在民間有眾多忠實的踐行者。如通州桑瑞生態莊園以桑種植為基礎,對桑葉進行多級開發利用,開發出了桑芽茶、桑葉茶、桑葉面、桑葉蛋糕和天然桑葉粉等功能食品。
二.創意農業的發展模式
(一)國外的創意農業模式
1.荷蘭模式:高科技創匯型
在荷蘭,創意農業發展模式為高科技創匯型。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家,全國有四分之一的國土位于海平面之下,人均耕地面積僅一畝多。相對較差的農業條件,促使荷蘭在農業方面不斷創新,從而走上創意農業之路,并成為世界農業領先大國,在美國、法國之后居世界第3位。
荷蘭創意農業的科技含量在世界領先,其在發達的設施農業、精細農業基礎上,集約生產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擁有完整的創意農業生產體系。荷蘭的花卉業世界聞名,其根本原因在于花卉業的科研發展十分突出。花卉業的發展戰略以技術為中心,強調適度規模經營、高度集約化管理、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占領技術制高點。
荷蘭創意農業的創匯經濟功能突出。荷蘭不少農產品單產都居于世界前列,番茄、馬鈴薯、干洋蔥等的出口額均居世界第一位;荷蘭是世界最大的蘑菇生產國、乳制品出口國、禽蛋出口國和花卉生產國,世界花卉進出口貿易的67%來自荷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荷蘭每年農產品凈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億美元,約占世界農產品貿易市場份額的10% 。荷蘭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居世界榜首。
2.德國模式:社會生活功能型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政府在倡導環保的同時,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主要形式是市民農園和休閑農莊。
市民農園利用城市或近鄰區之農地、規劃成小塊出租給市民,承租者可在農地上種花、草、蔬菜、果樹等或經營家庭農藝。通過親身耕種,市民可以享受回歸自然以及田園生活的樂趣。種植過程中,絕對禁用礦物肥料和化學保護劑。
休閑農莊主要建在林區或草原地帶。這里的森林不僅發揮著蓄水、防風、凈化空氣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環保功能,而且還發揮出科普和環保教育的功能。學校和幼兒園經常帶孩子們來到這里,成人也來參加森林休閑旅游,在護林員的帶領下接觸森林、認識森林、了解森林。一些企業還把團隊精神培訓、創造性培訓等項目從公司封閉的會議室搬到開放的森林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培訓效果。慕尼黑郊區因其獨特的“騎術治療項目”及其所實施的“綠腰帶項目”系列行動方案而成為人們向往的休養之地。
3.英國模式:旅游環保型
英國是世界上發展農業旅游的先驅國家。一方面,高度發達的城市化為農業旅游提供了龐大的目標市場。作為世界上工業化起步最早的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的城市人口就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城市人口因長久遠離自然,而產生了走進鄉村、親近自然、舒緩心理壓力、參與戶外活動的共性心理需求,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們由于對農村、農業陌生得很,更渴望體驗田園生活;另一方面,經濟快速持續增長,也催生了農業旅游。人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增加,閑暇時間增多,私人汽車擁有量增多,消費需求層次提高等諸多因素,使得英國農業旅游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起來。
1992年,英國有農場景點186個、葡萄園81個、鄉村公園209個,占英國人造景點的十分之一。目前,全英近四分之一的農場直接開展農業旅游。農業旅游的經營者絕大部分為農場主。每個農場景點都為游客提供參與鄉村生產生活、體驗農場景色氛圍的機會。農場內一般設有一個農業展覽館并配以導游和解說詞,介紹農業工作情況,備有農場特有的手工藝品,提供餐飲、住宿服務。多數景點有兒童娛樂項目。
雖然農業旅游的收入可能要大于農業生產的收入,但農業生產主體地位并沒有被削弱,農業旅游始終是農場經營多樣化的一個方面。從農場的經營規模、經營效益以及市場需求特點出發,各景點都堅持小型化經營的取向及私營化的管理方式。由于農業旅游者90%以上是本地區居民,所以各景點普遍運用本土化的市場戰略,擴大市場,以實現利潤最大化。最為重要的是,英國的農業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使游人在領略風景如畫的田園風光中體味幾千年歷史積淀下來的民族文化。
英國的農場還通過旅游開發來保護農場環境及農村生態環境。截至2009年,英國大約有2.5萬名農場主參加了以保護農村風景為主的農業環境計劃,種植了總長4萬公里的灌木籬笆墻,他們還管理著23萬個農用水塘,大大豐富了農業旅游資源。
4.法國模式:環保生態型
法國的農業十分發達,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農業產量、產值均居歐洲之首。在法國,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對于農業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法國創意農業屬于環保生態功能為主的創意農業,是以大田作物為主,采取較大規模的專業化農場生產,逐步減少小型農場。
法國巴黎大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區,但仍有著非常發達的農業,是法國第三大玉米產區和水果、蔬菜、鮮花的主要產區。但巴黎的創意農業對城市食品供應的功能并不明顯,巴黎的各種食品供應,主要經過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由全國各地乃至歐洲其他國家完成。所以,巴黎的創意農業突破了自給自足的生產,而突出農業的生態功能,利用農業把高速公路、工廠等有污染的地區和居民分隔開來,營造寧靜、清潔的生活環境。利用農業作為城市景觀,或者種植新鮮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產品,有的作為市民運動休閑的場所,還有的作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游客在法國葡萄園和釀酒作坊不僅可以參觀,還可以參加農業體驗之旅,參與釀制葡萄酒全過程,親自釀酒并將酒帶走,享受不一樣樂趣。
5.日本模式:多功能致富型
針對日本農業此前面臨的發展窘境,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農業專家今村奈良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首先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指出可以通過3個產業的相互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改變農業發展前景。“第六產業”是日本當下正著力推進的新型農業。“第六產業”的誕生,讓人們發現了創意農業的可能性,通過激發農業活力,增強了地方經濟發展動力。因此,日本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資金、人才開始進入到日趨活躍的“第六產業”。
日本創意農業以“多功能致富型”為特征,大力開發農業的生態、體驗、休閑等功能。日本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是創意農業的先行者。該縣因地制宜,把自己一些特有的東西(可以是某種農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文化或一首歌謠)打造成為日本全國乃至世界名牌產品。
日本創意農業發展重點是設施農業、加工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多樣化農業,屬于綜合功能的創意農業,重點開發農業的綠色、環保、體驗、休閑和示范功能,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鑲嵌式多功能的“綠島農業”為兩大特征。日本的創意農業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內,即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種生產為主,主要為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和滿足綠化環境的需要。
(二)發達國家創意農業模式啟示
1.產業高度融合 乘數效應顯著
發達國家的創意農業是一組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相互關聯的產業鏈。位于農業產業鏈價值高端的知識產權(專利、商標、品牌等)是創意農業的價值核心。它具有強大的輻射力,能夠帶動相關產業,形成產業群,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并提升農村區域的整體價值。
2.政府宏觀引導 資金政策扶持
創意農業成效顯著,是與政府的直接推動分不開的。在荷蘭,政府對創意農業實施了一系列符合國情的宏觀調控和引導,并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切實的便利。在德國,創意農業的諸多方案都是政府相關部門與農民們直接商定的,并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付諸實施。此外,政府部門還設立相關組織或協會來負責并管理各方案實施。
3. 文化經濟與體驗經濟是創意農業發展的沃土
在荷、日、德、英等發達國家里,財富大量增加,更多的錢向非物質的、文化的、休閑的消費方向轉移,領先步入文化經濟時代,即滿足人們休閑需要以及實物經濟文化附加值增加的經濟時代。據英國預測,21世紀休閑產業將取代信息產業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文化經濟階段日益提升的文化休閑理念與需求催生了創意農業。
我們正邁入體驗經濟時代,體驗經濟將取代服務經濟。荷、日、德、英等發達國家的工業、農業、商業、計算機業、旅游業、服務業、娛樂業等各行業都在開展體驗經濟。農業,作為大自然的最親近產業,已成為體驗經濟中成長較快的領域。為不斷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體驗需求,農業經營者們通過挖掘創意農產品、創意農業文化、創意農業生產活動和創意農業景觀,為消費者生產和提供更多、更好的體驗。
4.塑造農業品牌 開拓消費市場
創意農業的價值靠市場實現,主要采取城鄉互融互動的手段,拓展創意農業消費市場。通過城市消費市場的培育以及農業生產文化、農居生活文化與鄉村自然環境的綜合塑造,實現創意農業消費市場和生產者之間的有效對接,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塑造新的生活方式。德國的休閑農業和英國的農業旅游都是比較成功的做法。在大都市里,休閑旅游早已成為居民們的一種新型生活方式,以休閑旅游為吸引物發展創意農園,吸引城市消費者來旅游、度假。在旅游休閑活動中,消費者通過親自參與、體驗農事活動,樂于接受創意農業產品,市場也會因此得到拓展。
二是放大農業的品牌效應。創意農業可以結合“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著名品牌、商標等市場基礎不斷擴展。
(三)創意農業的主要形態
1、私人有機農場
國外真正的富貴階層其實都生活在鄉村,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擁有自己的私人農場或私人牧場。美國布什總統的私人農場就在德克薩斯州的克勞福德,這里被稱之為鄉間白宮,布什總統常常在自己的私人農場會見世界各國的政要。
中國古訓說:窮奔市,富奔鄉。窮人向往城里的生活與工作機會,但是富人剛好相反,他們希望返璞歸真,過寧靜而美麗的鄉村生活,私人農場肯定會成為文化創意農業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會成為中國未來房地產發展的一個新方向。當然,私人農場肯定是有機的,因為富裕階層不會為了追求效率與產量而施化肥與農藥。
2、市民農園
市民農園最早起源于19世紀的德國,在國外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在已經成為歐美與日本的都市人最喜歡的一種娛樂與休閑方式,因為耕作與園藝不僅適合成人,也適合老人與孩子,對病人更有養生與保健的作用。
市民農園的經營方式就是將城市近郊的土地分區分塊出租給市民,地塊根據實際情況大小不等,用以種植蔬菜、瓜果、花草樹木或經營家庭農藝。通過親手耕作,市民可以享受到回歸土地與自然的樂趣,獲得安全新鮮的食品,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團結與交流。市民農園可以與旅游、度假、餐飲、培訓、養生健康等方面相結合,是發展都市文化創意農業的一種主要經營形式。
3、創意農業主題園
通過對特定主題的整體設計,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將具有相似功能的農作物、動物和農事活動集中展現,創造出特色鮮明的體驗空間,使游客獲得一氣呵成的游覽經歷,兼有休閑娛樂和教育普及的雙重功能。
4.文化創意農園
現在很多城市都在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致力于文化創意與工業、商業、影視、娛樂、傳媒、藝術、出版、動漫等領域的結合,但是很少注重文化創意與農業的結合,在都市周邊地區發展“文化創意農園”。
每個德米特生物動力農場都是一個“文化創意農園”,城市周圍的有機農場應該在有機農業的基礎上,發展有機加工業、手工業與有機零售業,形成一個有機產業鏈。同時,利用有機農業的特色與吸引力,附加文化活動、教育培訓、餐飲、旅游休閑、養生康復等產業,使一個有機農場轉變為一個擁有豐富產品與多種產業形態的“文化創意農園”。
在北京也已經出現了這種“文化創意農園”的雛形,位于機場路附近的順義綠牛有機農場就是其中的代表。像綠牛有機農場這樣的經營還處于民間自發的狀態,如果能夠像“文化創意產業園”一樣獲得政策、資源、資金與媒體等各方面的支持,以有機農場為基礎的“文化創意農園”會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下一個大方向,也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辟一個新天地。
有的農園也可以借鑒市民農園的一部分經營方式,將部分土地租給市民或者采用會員制運營模式,可以讓市民親自參與耕作,體驗回歸土地親近大自然的樂趣。德國著名生物動力社區農場——Dottenfelderhof,采用的是會員制運營模式,經營很有特色,很成功,是消費者和農夫精誠合作的一個社區農場典范。
5、文化創意鄉鎮
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結合,不僅可以在都市周邊地區建立“文化創意農園”,還可以在廣大鄉村地區建立“文化創意鄉鎮”。這種文化創意鄉鎮已經在各地不斷涌現,只不過我們沒有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定位與看待這些地區。
北京懷柔區慕田峪村,利用長城旅游景點與美麗的鄉村景色作為優勢,吸引了以美國人薩陽為代表的一批外國友人在此居住,促進了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村委會明確了國際文化村的定位,把慕田峪發展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文化創意之村”。
云南麗江的大研古鎮與束河古鎮,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創意鄉鎮”的杰出典范,這兩個古鎮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再加上傳統民居、傳統音樂、納西文化與傳統手工業的文化優勢與傳統產業優勢,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的文化創意者在此生活與工作,為麗江營造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氣象,使麗江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
像麗江這樣以文化創意與悠閑鄉村生活為特色的“文化創意鄉鎮”具有節能減排、復興傳統文化、保護自然環境與拉動內需等多種好處,應該在中國廣大鄉村地區給予推廣。
6、帶菜園的房地產
中國傳統住宅格局中,菜地就在廚房附近:院子大的,菜地就在院子里;院落小的,菜地就在住宅外面。從生態與環保的角度來看,這種菜地廚房就近的設計十分符合減小食物里程的流行理念,食物從原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越短越好——既節能又健康。
現在都市中絕大部分房地產項目的設計,都沒有繼承中國“菜地廚房就近”的優良傳統。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已經引起了民眾強烈的食品信任危機,設計與建造一種“帶菜園”的居民住宅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房地產商機。高檔的房地產項目可以為每戶準備一個菜園子,而普通的房地產項目則可以在規劃的時候,就把住宅區與都市農園結合在一起,讓每個住戶在附近都有一塊菜地。目前,在全國房地產低迷不前的時候,房地產公司應該更加注重產品創新與營銷創新,主動地開發出讓消費者動心與使他們滿意的房子。帶菜園的房地產項目也是一種可考慮的類型。
當然,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相結合的模式遠遠不止上述五種,隨著文化創意農業的興起與蓬勃發展,還將涌現更多更好的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軍萍,王愛玲. 北京創意農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探討.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1)
[2] 張少玲.歐洲:農業與文化的創意結合.三農直通車, 2011-10-13
[3] 鄧秀勤,李子蓉等. 比較優勢理論與永春縣創意農業發展. 黑河學院學報.2011,2(4)
[4] 王樹進,張志娟.政府如何支持創意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