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7月2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著力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使旅游開發向集約節約和環境友好轉型,大力開發老年、民俗、養生、醫療旅游等產品,這為鄉村旅游、養生養老旅游、民俗旅游等產品的深度開發帶了新的機遇,如何破題將會成為今后旅游行業研究的重點難點。自十八大提出建設新型城鎮化以來,旅游“城鎮化”被視為推進城鎮化一種突破,再度被推至風口浪尖,不斷引起各界的關注和熱議。
一、旅游型城鎮化內涵
“旅游城鎮化”(tourism 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認為,旅游城鎮化是20世紀后期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基于后現代主義消費觀和城市觀(注重享樂,pleasure)的一種城市形態,是一種建立在享樂的銷售與消費基礎上的城鎮化模式。國內學者根據對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實證研究指出,旅游型城鎮化是以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積聚和擴散,從而帶動城市地域不斷推進和延伸的過程,它包括使城市規模擴大和使城市質量提高兩方面內容,城市在人們旅游活動中的作用逐漸增大的現象。
(1)旅游作為推動城鎮化的一種動力,推動人類社會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文化重構,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從而擴大城市規模。
(2)旅游發展滿足了人們由傳統的日用型消費向現代享樂型消費轉移的需求,旅游城鎮化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過程。
(3)旅游作為現代享樂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的城鎮化過程是一種新的城鎮化模式,是一種新的城鎮化途徑。
(4)旅游型城鎮化是城鄉兩種生活方式并舉、城鄉同時現代化的城鎮化,是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而非景觀的一致化。
二、旅游型城鎮化模式解析
隨著旅游的發展,旅游產業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化,但就現階段而言,利用旅游資源發展城鎮化旅游產業,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成為我國旅游城鎮化進程中最普遍的模式。在旅游型城鎮化發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黃山模式、曲阜模式、武陵源模式、曲江模式。
1.黃山模式
黃山作為一個由旅游催生的城市,代表了為旅游活動提供支持的一類城市,其旅游城鎮化進程極具典型性。
【模式分析】
黃山市因黃山而得名,是一個新型的旅游城市,旅游業被稱為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是黃山市名副其實的牽頭產業,推動了整個城市經濟的進步,加快了城鎮化的步伐。
伴隨著旅游業迅速增長和產業化發展,已初步形成黃山大旅游格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開發與保護并重,硬件建設和軟件發展并舉,旅游業由單一型觀光游轉型為集觀光、休閑、修學、風情、民俗、美食、文化、尋古、探險為一體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為了為游客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建設好黃山市的軟硬件環境,黃山自建市以來,非常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交通運輸發展迅速,黃山成為京福高速鐵路、皖贛復線、黃杭高鐵“三條高鐵”交匯點,同時形成“一環七射”的高速公路網絡,加快了黃山市的城市發展。
在黃山市的未來發展中,旅游業一方面直接貢獻了GDP,帶動城市發展,同時也為黃山市帶來了大量的外來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山市旅游經濟的支柱地位引導著城市的投資方向。
2.曲阜模式
曲阜的旅游城鎮化與黃山模式不同,從時間上看,曲阜旅游業的發展和城鎮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呈現出一種共生關系;從空間上看,在曲阜城市就是旅游地,旅游地即城市,景區景點則分布在城市(旅游區)內部,曲阜旅游城鎮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因此曲阜模式更是旅游產業與城市發展融合的典型。
【模式分析】
曲阜的旅游資源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以“三孔”為代表的文物資源;二是以尼山、石門山為代表的自然資源;三是圍繞孔子與孔子文化開發建設的一批主題公園。旅游資源的核心部分分布在城市內部,這使城市和旅游區在范圍上有了較大的重合。城市在旅游區中的位置以及城市與景區景點的相對區位對旅游城鎮化有重要影響。
一般意義來說,旅游產業對客源市場和旅游資源有一種趨近性。因此,曲阜的旅游各部門基本上位于城市內部,而產業的集聚程度直接影響了城鎮化的水平。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在曲阜旅游部門在為旅游業服務的同時,也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旅游部門服務對象雙重性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極大的緩解旅游季節性,提高資源利用率。但這種優勢的發揮與“城市——旅游區——景區景點”三者的位置有著很大的關系。同時,曲阜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明故城為中心、東魯(魯國故城遺址)、西文(曲阜師范大學)、南新(新城區)、北林(孔林)的十字花瓣型,這種城市布局奠定了旅游業的中心地位,也將使城市規劃與管理圍繞旅游業來進行,城市的旅游功能將越來越強。但曲阜模式中的旅游型城鎮化進程中旅游業的發展所要求的城市改造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表現得也更為突出。
3.武陵源模式
以武陵源為代表的旅游景區景點城鎮化是指發生在風景區內的城鎮化現象,其人口由農村向風景區內的城鎮轉移,農業生產活動向旅游接待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轉移,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為城鎮生活方式。風景區內的城鎮化現象按照發生地域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風景區核心景區的城鎮化現象,如通常所說的“山上、溝內、湖內”等地域,另一類是風景區內接待基地(旅游村、鎮)的城鎮化現象。
景區景點城鎮化在當前旅游開發中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這一類型的發展始終沒有走出“先破壞后治理”的魔咒,其中武陵源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從中可以看出此類景區城鎮化的一般規律。
【模式分析】
武陵源風景區的城鎮化現象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1988年建區以來,武陵源區堅持以旅游經濟為中心,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迅猛發展,現已開辟景點300多處,修建高標準游道11條,100多公里。
未開發景區經濟上的原始性和旅游經濟超前性之間的落差吸引了資本、勞動力等經濟要素向景區景點靠攏,直接催生了旅游商業區和接待服務區,伴隨著相當規模建筑群的出現,景區城鎮初具規模。
在景區景點的發展過程中,景區景點成為原住居民賴以生存的基礎,顧及到當地的利益,景區的開發與規劃往往沒有充分考慮居民居住點與景區的關系,隨著外來旅游從業者的加入,集中起來形成新的村落與城鎮,出現景區的城鎮化現象。
因此,可以從經濟、區位、依附關系三方面解釋景區景點區域的城鎮化現象,但這種城鎮化也對旅游本身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建筑布局不規范、亂搭亂建現象嚴重影響了景區景點的品質,正如武陵源初期發展多次都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社會大眾的批評,認為“武陵源是一個旅游設施泛濫的世界遺產景區”。雖然之后武陵源景區對此進行了有效控制,但這也為今后的發展敲墻了警鐘。
4.曲江模式
創意景區作為創意旅游綜合體的基礎及TOLD(Tourism Oriented Land Development)模式的發展內核,對于區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創意景區加上綜合開發是提高邊際效益的最佳途徑,沒有創意景區周邊的開發就成了無皮之毛。曲江新區從一片風野草蒿的荒蕪之地,在短短幾年時間,一躍成全國旅游城市爭相效仿的模板,這種創意景區導向下的城鎮化值得其他地方學習。
【模式分析】
曲江新區位于西安市東南,是陜西省西安市確立的以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新區。新區充分依托陜西省和西安市大文化、大旅游、大文物的優勢,以城市運營收益大力投資文化產業和公共設施,以大項目帶動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迅速成為西安乃至全國文化產業的新亮點。
2009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研究通過了《曲江新區擴區發展規劃》,曲江新區核心區域面積擴大到40.97平方公里,區內規劃建設出版傳媒產業園、會展產業園、國際文化創意園、動漫游戲產業園、文化娛樂產業園、國際文化體育休閑、影視娛樂產業園、藝術家村落等九大文化產業園區,培育完整的旅游文化產業鏈,建設以文化、旅游、生態為特色的國際化城市示范新區。截至2010年6月,這片土地不僅成功吸引了1600多家文化企業的進駐,完成文化產業聚集,同時改變了城市旅游景點長期“門票經濟”的尷尬局面。
曲江新區依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城鎮化進程,帶動項目綜合開發,并以旅游文化產業為驅動力帶動區域價值全方位提升。曲江模式可以歸納為“文化+旅游+城市”。具體地說就是挖掘土地的文化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國際化手段,大項目帶動戰略,把這種資源通過文化演繹、文化創意的方式,轉化為文化產品。
曲江模式的運作流程可以概括為:選址→文化包裝→貸款→基礎建設→招商引資→土地升值→出讓土地獲得資金→炒文化概念、建設主題公園→土地再次升值。
旅游業與城鎮化呈互推發展之勢,城鎮化有效地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而旅游業的發展也顯著提升了城鎮的綜合實力。旅游產業聚集區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成為旅游城鎮或新區,這是中國的旅游產業發展到成熟階段的一個必然現象,未來發展前景也會極為廣闊。同時通過旅游驅動城鎮化進程,一方面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村民與城市居民共同富裕起來,促進城鎮化發展,另一方面更加環保,加速生態型城鎮建設。